半導體業寒冬 政府談判有責
(圖/美聯社)
先前美國政府不論是川普或是官員皆曾表示過,對於臺灣高度集中生產高階晶片,將對其產生嚴重國安風險的言論。近期更拋出最新計劃,也就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已與半導體業高層討論上述構想,計劃要求晶片業者在美國生產的半導體數量,必須與其客戶自海外進口的數量相當,如果晶片公司無法長期維持1比1的比例,就必須繳納關稅。
事實上,臺美晶片「五五分」的新政策,恐是一場關於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承諾的交易,也代表矽盾重構與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轉型,更重要的是臺灣半導體業將面臨去集中化的壓力。
從產業分析角度而論,臺美晶片「五五分」的新政策意謂美國半導體制造迴流將加速、臺廠將面臨成本與效率的挑戰、我國技術外溢與主導權之爭等層面。
首先在美國半導體制造迴流加速的部分,美方認爲僅有臺積電在美國投資1650億美元仍顯不足,況且6座晶圓廠、2座封測廠、1座研發中心並非能滿足美國在地化生產的目標,因而臺美晶片「五五分」目標將積極引導臺積電等大廠在美設廠,並建立完整的本土供應鏈,包括材料、設備及人才。
若以臺廠所面臨的成本與效率的挑戰,臺灣的晶片製造具有高度集中的生態系統、豐富的工程人才和極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但若要在短時間內讓我國半導體廠大量赴美投資,無論是人力成本、建廠成本還是監管複雜度,都將遠高於臺灣,且也是廠商難以負荷的沉重壓力,最終恐導致全球晶片產品報價上升,進而造成終端應用市場需求表現未如預期。
再者臺美晶片「五五分」也將涉及技術外溢與主導權之爭,畢竟臺灣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頂尖的製程技術和先進製程的超高良率,而美國遊說「五五分」,本質上也是在尋求技術的共同主導權,此部分恐有弱化臺灣半導體競爭優勢之虞。
整體而言,儘管臺灣將部分半導體產能進行轉移和企業執行全球化佈局,可化解地緣政治風險,同時透過接受「五五分」的願景,可換取更深層的關稅優惠、市場準入,甚至更重要的安全承諾,尤其是面對中國市場挑戰和技術競爭時,美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但是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影響是結構性且多面向,它不僅關乎產能的重新分配,更觸及臺灣長期以來的競爭優勢、地緣戰略地位及資源配置,代表半導體業高效率集中模式的終結,必須轉向高成本、高韌性的全球分散模式。這場艱難的轉型,成功與否取決於臺灣政府與企業能否在貿易談判中,將「承擔美國的供應鏈風險」轉化爲「確保臺灣長期安全保障與技術領先地位」的有效籌碼。(作者爲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