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通膨危機 高毛利元件成海嘯第一排

「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將觸發「半導體通膨」,業界直言,消費者對電子產品價格相當敏感,品牌廠雖可藉由調漲終端產品售價反映成本,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成本壓力全數透過漲價轉嫁給消費者,勢必回頭砍其他元件價格,亦即「半導體通膨,供應鏈全數得埋單」。

尤其高階面板、鏡頭、主晶片等毛利率動輒三、五成以上的電子關鍵元件供應商,可能被品牌廠認爲「賺很大」,將成爲品牌廠要求「共體時艱」的海嘯第一排。

先前外界憂心,美國對等關稅可能讓iPhone價格飆升,法人追問是否有客戶議定新價格,大立光(3008)董事長林恩平未針對單一客戶訂單迴應,僅迴應:「我們都是談好價格再生產。」

另一個業界關注的議題是美國半導體關稅恐延伸至終端產品,可能掀起負面影響,由於美方政策尚未拍板,業者坦言,目前只能「邊走邊看」。

至於電子產品美國製造議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先前表示,消費性電子的代表產品就是iPhone,在美國製造會讓iPhone售價變到多高,很多人都算過了,「什麼該做與什麼不該做,美國政府應該漸漸會明白。」

筆電方面,林百里表示,筆電在美國做「一定會虧損」,因爲筆電的組裝要很多人力,筆電內數千個零組件的製造也都需要大量人工,而且因爲川普對等關稅設計之故,只有組裝在美國做是不夠的,連零組件都要去美國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