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解決醫療糾紛豈容網暴作亂

近日,贛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佈聲明,稱“嚇唬病人割掉正常器官”等相關內容系患者鍾某惡意捏造,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調查結果爲未發現醫院有違反診療規範的情形。此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再次將網絡暴力與醫療糾紛這一複雜問題推到公衆視野前。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成爲一把雙刃劍。它爲民衆維權提供了新途徑,卻也讓一些不實信息得以迅速傳播。此次事件中,鍾某在網絡平臺發佈涉及醫院的不實信息視頻,內容嚴重歪曲事實、虛構情節、肆意誹謗、誤導公衆,對醫院聲譽及醫護人員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她藉此向醫院索要高額賠償費用,不僅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更是對法治的漠視。

醫療糾紛本就複雜,涉及專業的醫學知識和具體病情判斷,需要通過合法程序、專業鑑定來釐清責任。該事件裡,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已介入調查,鑑定是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具備法律效力的司法鑑定中心組織開展,查閱病歷、病理資料等後,認定醫院診療過程無違規。這一調查結果無疑是對不實言論的有力回擊。

網絡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覷。從個人層面看,醫護人員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壓力,長期處於被攻擊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都受到嚴重干擾;從社會層面而言,它破壞了醫患信任關係,導致公衆對醫療行業產生誤解和恐懼,影響醫療秩序和社會穩定。河南周口邵醫生疑因不堪網暴墜樓身亡的悲劇,便是最好的例證。

要解決此類問題,所涉及的各方都不能置身事外。患者及家屬應理性維權,遇到醫療糾紛時,通過正規渠道解決,如自願協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訴訟等,而不是藉助網絡輿論施壓,迷信“誰鬧誰有理”的錯誤觀念。醫院方面,除了爲醫生“撐腰”,還應進一步完善醫療糾紛救濟渠道,主動與患者溝通,提高服務質量和透明度,減少誤解。監管部門要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對不實信息及時處理,對惡意造謠者依法嚴懲。網絡平臺也需加強自律,優化算法推薦,避免給予未經求證的惡意中傷信息流量加持。

此次事件再次發出警示,無論是患者還是醫院,都應在法治框架內解決問題,網絡絕不是肆意妄爲的“法外之地”,唯有如此,才能維護良好的醫療秩序,重建醫患信任。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姚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