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失敗衝擊臺美關係? 美智庫:在野黨「是否阻軍費」纔是關鍵

▲國軍「漢光41號」演習第三天,,空軍防空部「愛國者飛彈」防空系統部署於松山機場周邊河濱公園,屏障松山機場與臺北市政經要地。(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臺灣「大罷免」行動26日落幕,針對國民黨24位立委及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最終全數遭到否決。雖然民進黨原本盼透過罷免翻轉國會版圖,但美國學者普遍認爲,結果不至於對臺美關係造成劇烈衝擊。然而,如何在朝小野大的局勢下推動國防預算,卻成爲賴政府接下來的一大難題。

根據《中央社》報導,長年觀察臺灣政局的美國賓州大學裴利世界學院(Perry World House)資深專案經理善學(Thomas Shattuck)透過電子郵件受訪時指出,罷免案失利僅維持現狀,不會直接撼動臺美關係,但他提醒,川普政府未來仍可能對臺灣施壓,要求持續擴大國防支出。只是在國會無法過半的情況下,總統賴清德將面臨更大的推動阻力。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臺灣政策倡議主任郭泓均(Raymond Kuo)坦言,他原本預期至少有幾名立委會被罷免,畢竟臺灣公民社會這次動員相當熱烈。但實際上,投票率偏低,加上罷免門檻高,讓整體行動難以成功。他進一步指出,接下來的關鍵在於在野黨如何解讀並回應這次結果。

郭泓均認爲,國民黨雖聲稱這次罷免失敗凸顯其民主正當性,但事實上,在野黨已悄悄調整策略。中研院副研究員鮑彤(Nathan Batto)也在個人網頁指出,面對壓力,在野勢力近來言行轉趨溫和,未來可能延續此策略迎戰2026年地方選舉。

然而,郭泓均也透露,有傳聞指出在野黨內部出現「焦土政策」的聲音,意圖透過全面杯葛民進黨政策表達抗議。如果成真,將可能導致國防與外交預算長期停滯,甚至影響美方對臺安全承諾的信心。

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約翰.盧(John Noh)今年4月在美國國會指出,臺灣已承諾將國防支出拉高至超過GDP 3%,但仍須在不對稱戰力強化與制度改革上「做得更多」。倘若立法院無法順利通過預算,不僅潛艦國造等軍備計劃恐受阻,也將難以展現臺灣自我防衛的決心。

郭泓均最後強調,如果在野黨願意持續採取溫和路線,雙方仍有望在外交與國防領域達成某種妥協,這也將呼應美國希望臺灣能「同時強化傳統防禦與整體社會韌性」的戰略方向。但他也不諱言,「若無法妥協,僵局將持續,賴政府推動軍費改革的希望也將一再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