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2關鍵釀大罷免大失敗 林右昌下臺與否壓力大

▲全臺大罷免行動失敗,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立院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出面說明。(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詹詠淇/臺北報導

726大罷免大失敗,臺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分析,這場「平民對抗組織」行動最終不敵傳統政黨的動員能力,國民黨成功催出基本盤,但也暴露部分立委的高仇恨值,及民進黨在組織動員上不足。至於民進黨內是否有人該爲此負責下臺?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認爲,花蓮開出的票數不好看,加上和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相處不愉快,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壓力會比行政院長卓榮泰大很多。至於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是否該下臺,恐牽涉到民進黨在立法院對他的依賴程度。

針對這次罷免失敗全軍覆沒,臺灣智庫諮詢委員吳瑟致接受《ETtoday新聞雲》訪問時表示,這次罷免創下臺灣民主政治以來的紀錄,是由公民團體所推動,就像平民對抗組織。從結果來看,傳統政黨組織動員確實發揮效果,國民黨催出各選區傳統票源並達到結果。同時也象徵,「公民團體確實在組織動員能力無法跟政黨比拚」,因此結果當然是失敗收場。

不過,吳瑟致認爲,可從另一層面繼續觀察,部分立委雖然不同意票超過同意票,「但同意票有幾位是過門檻」,顯示當地選民對這位候選人仇恨值是高的,恐牽動國民黨未來地方、立委選舉。儘管大罷免以失敗收場,但這也讓這些立委再次接受一定程度的選民洗禮,這當然是臺灣民主發展的成果。立委應當如何調整自己問政方式?不管是理性問政、朝野持續對抗式關係,都是未來需進一步調整的。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則分析,罷免失敗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投票率比預期高非常多,代表藍綠基本盤都有被催出來,與原先外界預期,罷免方出來投票的高、反罷方較低有一定落差。

第二,代表藍白最終組織動員是有效的。王智盛指出,動員分爲兩部分,一個是仇恨動員,藍白後來幾次造勢戰略清楚底定,罷免是對總統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這種高度張力的仇恨動員,有效催出藍營基本盤;且被罷免的全是藍委,代表將它當成另一場選戰在打,地方組織動員能量非常強。

王智盛以傅崐萁爲例,花蓮六成投票率,但傅崐萁開出的票和他上次立委選舉七成五結果來看,投票數幾乎一模一樣,「我都開玩笑講,傅崐萁幾乎票票到位」,代表藍營組織動員起非常大的關鍵作用,其效果加上仇恨動員能量,投票率比預期高,而那一截就是反對罷免的。

至於是否認爲藍白合有成功催出小草的票?吳瑟致直言,民衆黨對國民黨在選票上表現恐怕沒有那麼理想,從投票率跟得票票數對比,這次基本上就是恢復國民黨基本盤,沒有因爲民衆黨而增加票數,因此民衆黨在這次罷免的角色,恐怕實質發揮作用不明顯。

而大罷免失敗對民進黨後續有何影響,外界點名的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行政院長卓榮泰是否有人該爲此下臺?王智盛認爲,確實這三長壓力最大。國民黨選前就在喊這是對民進黨政府、賴清德的不信任投票,因此失敗該有人下臺。但客觀來看,「這不是不信任投票」,這場罷免只針對國民黨24席立委,並非民進黨政府,所以並非不信任投票,只是最終民衆選擇留下來信任這24席藍委,「結構並沒有改變」。

王智盛指出,若卓榮泰下臺,某種程度等於賴清德承認這次大罷免是藍綠對決,而且是對民進黨政府的不信任投票,且以民進黨論述邏輯來看,不會認爲這是藍綠對決,只是對國民黨立委抉擇問題而已,因此卓榮泰下臺有正當性不足問題。儘管針對2026年地方選舉,內閣改組有其必要性,但放眼民進黨內部,要跟賴清德在短時間內有密切默契,且施政要快速上軌,加上要因應現在朝野對立問題,在現實層面上看,要卓榮泰離開,恐怕暫時不符合民進黨需求。

林右昌部分,王智盛說,儘管他主觀認爲林右昌不應該下臺,但民進黨相對在這次罷免的組織動員沒那麼強烈,會不會因爲這樣需要有戰犯對社會、黨內和公民團體交代?再加上花蓮票數並不好看、和曹興誠傳出相處不愉快,「恐怕林右昌會相對而言,壓力大於卓榮泰很多」。

最後是柯建銘,王智盛認爲,取決於接下來朝野互動氛圍,若朝野都認爲過去這一年的尖銳對抗衝突不應繼續下去,主戰派的柯建銘、傅崐萁是否會順勢離開總召位置,或許是個可能方向,但柯建銘是否要離開,也牽涉到民進黨在立法院對他的依賴程度。

吳瑟致則說,民進黨應深切檢討、調整,未來在類似罷免或選舉時,應該把自己放在什麼角色運作?接下來823還有第二次罷免投票,運作上確實會比這次更難以推動,但民進黨應思考,如何讓公民團體更有自信面對下一場選舉是最重要關鍵,否則歷經這場大型罷免投票結果,會讓許多支持者及公民團體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