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一“夏”|出發前必看!戶外防蛇蟲,這份指南請收好!

新華社銀川8月1日電 夏季蛇蟲活躍,孩子在戶外玩耍時,被蛇蟲咬傷如何應對?如何在戶外預防蛇蟲叮咬?這些知識要知道!

毒蛇毒蟲容易在哪些地方出沒?

專家表示,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顯著,蛇蟲種類與活躍期也截然不同,需要“因時、因地、因蟲”精準防範。南方高溫高溼,毒蛇種類多,眼鏡蛇、竹葉青、銀環蛇等常在林間出沒,毒蜘蛛、隱翅蟲亦不少;北方雖毒蛇較少,但蜱蟲、蚊、蠅等媒介生物危害突出。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科主任馬磊說,山林野外多有毒蛇、蜈蚣,夏季雨後或早晚溫差大時蛇類活動最頻繁,常潛伏在草叢石縫,兒童誤踩極易被咬,咬傷後可能出現局部疼痛、腫脹,嚴重時會有全身中毒症狀。草地、花叢是蜜蜂、黃蜂的聚集地,夏季蜂羣常在樹叢、灌木叢或草叢中築巢,孩子玩耍時若不小心靠近或干擾蜂羣,很容易被蜇傷。

馬磊提示,在城市公園和綠地裡,最需要警惕蜱蟲。“蜱蟲是多種病原體的傳播媒介,它們常伏在草尖,趁人經過瞬間附着吸血,初期無痛無癢很難察覺。被叮咬後可能引發皮膚感染,甚至被傳播致命疾病。”

如何預防蛇蟲咬傷?

專家建議,預防叮咬要記住“三要點”:一是外出穿淺色長袖長褲,紮緊袖口褲口,選光滑面料減少昆蟲攀爬;二是裸露皮膚和衣物噴含避蚊胺的驅蟲劑;三是返回後仔細檢查全身。“例如,檢查身體和衣物上是否有蜱蟲,發現後要立即清除,若被咬傷,須儘快尋求規範醫療救治。”馬磊表示。

同時,出行可隨身攜帶“蛇蟲急救小包”,準備緩解局部過敏與炎症的固醇類外用藥,如丁酸氫化可的鬆乳膏;用於傷口清潔殺菌的碘伏、酒精棉片等消毒用品;用來拔除蜂刺、蜱蟲口器的鑷子;可用於加壓固定神經毒類毒蛇咬傷的繃帶。

此外,戶外活動要避免在草叢、灌木、樹蔭下久坐躺臥,不用手直接拍打蟲子,以防毒液侵入。

叮咬蟄傷後怎麼做?

專家表示,被叮咬蟄傷後,首先要快速辨別致傷生物,進行鍼對性自救,若情況緊急,則需要立即送醫。

蚊蟲或跳蚤叮咬後,要用流動清水及中性肥皂輕柔沖洗3到5分鐘,減少毒液及過敏原殘留;隨後薄塗爐甘石洗劑或1%氫化可的鬆乳膏止癢。同時剪短患兒指甲,夜間可戴手套,避免搔抓繼發感染。

蜱蟲叮咬時會附着在皮膚上,頭部鑽入皮膚,僅露身體。“處理時需用鑷子貼近皮膚處夾住其頭部,垂直緩慢拔出,不可扭轉拉扯,拔出後用碘伏消毒,有殘留立即就醫。”馬磊說。

被蛇咬傷後,應儘量記住蛇頭、蛇體、斑紋和顏色等特徵,有條件者拍攝留存致傷蛇的照片。馬磊強調,一定要保持冷靜,避免慌張,可以利用周圍的清潔水源沖洗傷口,同時呼叫120,及早轉送有條件的救治醫院。

被海蜇蜇傷時,需立即上岸脫離環境,進行處理。馬磊建議,可用海水反覆沖洗蜇傷處,清除局部毒液,用銀行卡等塑料硬卡片、鑷子等工具清除殘留在皮膚中的海蜇觸手及刺絲囊,不可用手直接接觸或用力摩擦蜇傷部位。

記者:張宋紅、馬麗娟、唐紫宸

技術:於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