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曝「光電板鋪水庫」5大隱憂 名嘴:打碎掉湖裡會怎樣

水庫鋪設光電板引發質疑。圖爲嘉義縣滯洪池的太陽能光電板被丹娜絲颱風吹翻、破損,光電板堆疊的情形。(讀者提供)

烏山頭水庫遭爆鋪上浮動式太陽光電板,引發飲水安全疑慮。烏山頭水庫雖急澄清光電板佔水庫面積極小,材質安全不影響水質,但爭議未解。媒體人謝寒冰提及丹娜絲颱風造成海上光電板滿目瘡痍,質疑光電板若破碎掉進水庫會有什麼影響?此外,有粉專引用AI分析,也將此列爲五大隱憂之一。

謝寒冰12日在《新聞大白話》節目質疑,臺灣剛經歷過丹娜絲風災,到處都是光電板殘骸。連環境部長彭啓明自己都被廠商洗臉,彭本來說一切都處理得很好,結果彭親眼看到廠商把破碎的光電板埋在土裡!然後說不會有毒害的廠商做光電板實驗多久?七天。七天能證明什麼?請問有沒有做過實驗,如果把光電板打碎了,掉到湖裡頭,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做了沒?什麼都沒做,那怎麼能保證光電板放在水庫上不會有問題?

1.9萬追蹤的粉專「飛天麪條」用兩種AI交叉分析指出,將光電板鋪設在飲用水資源上,長期下來必定會造成的、或極難避免的五大主要隱憂:

1.太陽能板大面積遮蔽水面,會嚴重阻礙水體與空氣之間的熱量和氣體交換。後果:導致水體垂直混合受阻,形成不正常的「熱分層」。這會使得水庫底層缺氧,從而釋放出底泥中的磷、氮等營養物質,加劇水庫優養化,最終推高淨水處理成本,並可能影響出水水質。

2.浮體結構(如HDPE塑膠)和麪板背板長期暴露,將會老化、降解。後果:隨着時間推移,這些塑膠材料會緩慢釋放出微塑膠(Microplastics)進入飲用水源。此外,一旦面板在極端天氣(如颱風)中破損,微量的重金屬(如鉛、鎘)溶出風險也會增加,對飲用水安全構成長期威脅。

3.臺灣位於颱風與地震帶。浮動光電系統的錨定與結構難以抵抗超乎設計強度的颱風、豪雨或強震。後果:結構一旦大規模損毀,不僅造成發電中斷,破裂的面板與大量漂浮的塑膠碎片將直接污染飲用水源,形成難以清理的二次災害,嚴重威脅水庫功能。

4.大面積遮光會切斷水庫水下生態系統的陽光來源。後果:長期將改變水庫內浮游生物和魚類的棲地與食物鏈結構,影響原有的水體自淨能力。

5.光電板壽命約20年。當數十萬面板和龐大塑膠浮體退役後,將轉變爲巨量的固體廢棄物。後果:屆時將面臨龐大的回收成本和二次污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