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助攻!無人機成田野守護者 屏科大引領農業智慧化新時代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開創新路:把人工智慧與無人機帶進田野,更讓青年看見農業的新可能。(採訪撰稿/記者胡至欣;攝影剪輯/記者劉亮亨)
記者胡至欣/屏東報導
氣候變遷、農業人口老化,傳統農耕正面臨挑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開創新路:把人工智慧與無人機帶進田野,打造數據化栽培模式,不只提升病害防治效率,更讓青年看見農業的新可能。
▲屏科大研究團隊利用無人機進行稻熱病監測。(圖/記者劉亮亨攝;以下同)
嗡嗡聲在稻田上空盤旋,來到屏科大的實驗農地,可以看到研究團隊正利用無人機進行監測。稻熱病是全球稻作收成影響最大的疾病,過去只能靠農民憑經驗判斷,屏科大農園生產系林汶鑫教授提出AI賦能新解方:「我們以無人機鏡頭搭載多光譜相機與熱顯儀,擷取水稻植株的營養狀態,還有稻熱病最容易發生的環境狀態。」可在短時間內蒐集大量影像、透過AI辨識高風險區域,提早預警並減少農藥使用。
▲屏科大農園生產系林汶鑫教授。
「這套稻熱病預警機制是屏科大聯合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所開發,從資料蒐集、模式建立到驗證,歷時大概四到五年,目前也取得發明專利。」林汶鑫教授補充說道,屏科大農學院與跨領域特色發展中心也利用中央氣象署的氣候觀測資料,搭配AI模式讓預警範圍擴展至雲嘉南地區,可提早10天左右發佈病害警訊。
▲「病害影像資料庫」讓學生參與數據蒐集與AI辨識訓練。
研究也從田野延伸至溫室,農學院攜手生物機電工程系及高雄區農改場合作,建立病害影像資料庫,讓學生參與數據蒐集與AI辨識訓練,爲未來的農民打造工具箱。林汶鑫教授說明,「我們把技術應用在小胡瓜(小黃瓜)的葉片病害辨識,利用鏡頭擷取病斑,透過AI判讀加速診斷,再根據資料庫提供農民比較適合防治的方式。」
▲屏科大校長張金龍。
AI世代來臨,臺灣農業走向智慧化已是必然趨勢,當傳統農村面臨高齡少子化,科技與教育的結合,正是吸引新世代走進農業的一種方式。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表示,「屏科大以農立校,在AI世代的浪潮下,更有責任積極投入發展並藉助AI力量,讓臺灣農業開創新時代。屏科大下一步更規劃以農業機器人,結合工學院、管理學院與農學院的軟、硬實力,以及整合專業知識經驗,推動跨域學與AI應用,爲臺灣農業打造獨步全球的技術。」
▲屏科大教學強調實作和跨領域合作。
跨域學習讓屏科大培育出許多「務農科技人」,不僅有助於農業事半功倍,也成爲驅動產業升級的力量。張金龍校長進一步指出,屏科大設置許多試驗研究場域,包含國內首座整合栽培系統和非破壞性檢測儀器、最新的「先進表型農業實驗室」;具備10公頃面積的「智慧農業生產示範基地」等,有助於培養智慧世代的跨域人才。他認爲,「把AI元素納進課程後,學生學習更有興趣,也更有成就感。」
▲現任農園生產系研究助理的陳彥廷也是屏科大畢業生。
去年剛從屏科大研究所畢業、現任農園生產系研究助理的陳彥廷,正是新農業浪潮的見證者。「屏科大提供豐富的實際場域,讓學生不只學到課本上的知識理論,更能從實作經驗中提早發現問題,並且去獨立解決,透過不同系所間的交流學習,也可將新技術應用於農業,做的過程本身就是樂趣。」他笑說。
▲科技結合教育讓AI世代青年可以在農業裡找到新的舞臺。
從無人機的大面積監測到AI演算的預警系統、病害影像辨識,農業已是具備高科技含量的領域。屏科大引領智慧化前瞻發展,也爲有志投入農業的青年打造全新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