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泡沫何時爆、怎麼爆?緊盯「3個L」便知曉

本週科技股走勢劇烈震盪,有關人工智慧(AI)泡沫即將爆破的疑慮升到最高點。 路透

本週科技股走勢劇烈震盪,有關人工智慧(AI)泡沫即將爆破的疑慮升到最高點。外媒分析指出,歷來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有三大特點,「AI泡沫」全都具備,但或許一時間還不會爆掉。

最近泡沫警告聲四起,許多財經評論拿此時的AI泡沫,與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2000年(達康泡沫化)或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相提並論。

紐約時報財經專欄作家索爾金最近恰好出書,談論他鑽研十年的1929年美股大崩盤。他表示,歷年資產泡沫留給投資人最重要的教訓,是市場瘋狂絕不只是令人怵目驚心的股市劇烈擺盪,那只是症狀。

索爾金指出,泡沫成因是三個「L」:過度運用槓桿(leverage)、豐沛的流動性(liquidity),以及投資人瘋狂舉止(lunacy)。

由此看來,AI確實是泡沫。AI狂熱不僅是寬鬆資金氾濫導致失衡弊病的病因,也是外顯的症狀。

「三個L」釀成泡沫

一、流動性

若以長期觀點檢視當前的金融體系,流動性依然豐沛,在許多領域甚至可能過剩--是過去十年量化寬鬆(QE)、美國實質利率低迷、財政刺激,以及私募信貸造成的。事實上,高盛金融情勢指數今年就指向顯著寬鬆。

隨着聯準會(Fed)重啓降息循環,最近還決定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縮表」),資金大環境或許還會進一步寬鬆。

Satori Insights創辦人金恩就說:「以某些標準衡量,此時金融情勢甚至是2020年底大撒幣以來最寬鬆的,Fed現在終結QT並且放鬆利率政策,似乎可能讓衆人認爲金融市場到處熱得『冒泡』的現象火上加油。」

這值得關注,因爲資產漲勢火熱通常會引發不理性追漲行爲,讓投資人自鳴得意,直到豐沛的流動性隨危機發生突然蒸發爲止。

二、槓桿

在金融體系某些角落,槓桿率尚未升到觸發警鈴的程度。例如,目前美國家庭借貸水準比2007年還低,而非金融業整體的企業借貸水準也普普。

然而,與AI相關的槓桿創投投資與日俱增,歐美國家政府的債務也多到爆表。金融業槓桿率已升高,主要受私募股權和信用貸款驅動,股市的融資交易水準也已暴增。

金恩說:「金融業紛紛運用槓桿,正餵飽短期融資和避險基金。」他認爲,這些流動性把資產價格推得更高,尤其現在被動式基金也爲市場動能推波助瀾。

三、瘋狂

在股市狂歡派對中,瘋狂實例不勝枚舉。例如,AI軟體與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股價最近狂飆,預期本益比直逼230倍;媒體報導最近指出,十家至今虧本經營的AI新創公司,如今估值合計將近1兆美元;美國汽車零件商First Brands傳出倒閉消息之前,總負債120億美元當中,有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莫名蒸發,卻未告知債權人。

另一令人關切的現象,是所謂「評等比價」(ratings shopping)重現江湖--資本家選購「隱惡揚善」的信用評價。瑞銀董事長凱勒警告,這將導致「系統系風險山雨欲來」。

AI泡沫何時爆?怎麼爆?

儘管AI泡沫具備以上三元素,但索爾金認爲,1929年美股崩盤歷史未必會重演。

索爾金預料,一波金融市場修正在所難免,但未必會伴隨着1930年代式的經濟大蕭條,因爲主要國家央行已記取歷史教訓,爲了遏止經濟沉淪,勢必會在金融體系挹注流動性,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和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的反應。

無論如何,在泡沫看似蠢蠢欲爆期間,投資人務必注意兩件事。

首先,這波科技股狂熱或許還有進一步奔馳的空間,畢竟投資人已認定萬一出事Fed必將「護盤」,況且目前非AI企業盈餘強健,AI技術也是真材實料,儘管估值太狂。

其次,長遠觀之,泡沫總是會泄氣,通常是在衆人疏於察覺時發生。在公開交易市場,那可能是轟然一聲爆炸;在私募金融圈(如今在AI融資扮演重要角色),通常是一段漫長、緩緩消風的過程。

無論如何,投資人應持續觀察槓桿和流動性,並謹記有些瘋狂舉止總是在事後回顧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