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象顯示AI泡沫蠢蠢欲爆 對比達康泡沫化有何相似處?

人工智慧(AI)投資熱潮方興未艾,帶動美股漲勢不輟。但最新研究報告警告,AI確實是泡沫,而且跡象顯示可能即將爆裂。路透

人工智慧(AI)投資熱潮方興未艾,帶動美股漲勢不輟。但最新研究報告警告,AI確實是泡沫,而且跡象顯示可能即將爆裂。一旦泡沫爆裂,投資人可能面臨一些痛苦,但長遠觀之,AI仍可能給社會和經濟帶來正面的革新效益。

德意志銀行研究所分析師考克斯表示,自從2022年11月ChatGPT問世掀起生成式AI熱潮以來,網路搜尋「AI泡沫」的筆數一直高於「AI榮景」。他引用一連串指標,凸顯出「AI泡沫」蠢蠢欲爆。

他指出,Google Trends數據顯示,「AI泡沫」搜尋筆數在今年8月21日達到最高峰。檢視爬梳主要英文媒體報導的RSS Feeds以及Reddit上的貼文也顯示,對「AI泡沫」的疑慮在8月升到頂峰,爾後迅速下滑。另根據Bloomberg News Trends的資料,彭博終端機臺上的新聞關鍵字搜尋紀錄顯示,對「AI泡沫」的顧慮在1月底DeepSeek震撼來襲時達到最高潮,隨後滑落。

考克斯表示,這些跡象顯示,泡沫可能在不遠的未來爆開。他說:「縱使泡沫可能存在,人人緊盯時,或許是最不可能爆破的時刻。」他舉達康泡沫爆破前的情況爲例,那斯達克綜合指數在2000年登頂之前,曾經遭遇過七波跌幅逾10%的修正。

達康可謂史上所見最離譜的投機狂潮,股價從2000年頭部崩瀉約70%。

泡沫徵狀

泡沫不易偵測,但以後見之明來看,史上最大的泡沫皆由革命性的技術所驅動,包括運河、鐵路、汽車和網際網路等,事後都證明確實改造了世人的生活。

金德伯格在經典著作《瘋狂、恐慌與崩盤》中指出,所有大型泡沫都歷經四個步驟,由Longview Economics分析師華特林摘要如下:

一、便宜資金撐起並吹大泡沫;

二、債臺隨泡沫脹大而高築(例如融資買入),驅動一大部分的投機性價格上漲;

三、泡沫一旦形成,資產價格估值高得令人咋舌;

四、市場上總是有一套說詞,「解釋爲什麼」價格漲得這麼高。

由此看來,「AI泡沫」說,有其根據。在便宜融資唾手可得之時,興高采烈投入某種革命性技術顯得合情合理,但最後結局仍可能是白白浪費錢。股票估值已顯得過高,融資成本仍便宜(儘管還有人抱怨聯準會貨幣政策太「鷹」)。至於AI將帶飛生產力的論述,現在聽起來依然極具說服力。

AI泡沫即將爆裂的跡象已清晰可見。GQG Partners在9月發佈的報告中指出,一些先前被視爲堅不可摧的AI概念股,儘管盈餘持續成長,近來卻一直遭華爾街分析師降評,奧多比(Adobe)即爲一例,過去五年來,過去12個月每股盈餘扶搖直上,但預期本益比卻震盪走低。

研究公司Exponential View創辦人阿札爾上月也發表標題「AI是泡沫嗎?」的文章,文中指出,鉅額的AI資本支出顯示,多家科技公司已承擔極高的風險。他引用花旗的數據製圖,顯示五大雲端服務巨頭(亞馬遜、META、Google、微軟和甲骨文)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資本支出年年倍增,而這種成長速度看來難以爲繼。真正危險的不在股價本身,而是在泡沫引發的支出。

GQG寫道:「大型科技業者資本支出佔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盈餘)的比率如今高達50%~70%,近似於2000年電信泡沫顛峰時AT&T的72%,以及2014年能源泡沫頂峰時埃克森美孚的65%。回顧歷史,企業經歷資本密集度升高,往往發生在投資結構不良之時。」

在網路泡沫與能源泡沫期間,美國業者大舉提高資本支出,認爲新興技術(網際網路和頁岩油)前景令人鼓舞,值得空前水準的投資。但最後,供過於求,業者的投資卻遲遲未能收到回報。不過,消費大衆最終受惠,有便宜的網路和能源可用。

泡沫爆裂後果

達康泡沫爆裂時,搜尋引擎巨人Google尚未上市,臉書和推特不存在,網景(Netscape)仍與微軟IE爭奪網頁瀏覽器霸主地位,投資人在一波非理性榮景中蒙受虧損,但阻止不了網際網路改造社會與經濟。

事實上,達康時代壯大的幾家領導公司,至今仍屹立不搖,儘管股價在網路泡沫爆裂後都摔得慘兮兮:微軟、蘋果、甲骨文和亞馬遜股價從泡沫頂峰到谷底依序跌掉65%、80%、83%和94%,並且分別花了16年、5年、14年和7年的光景,才重返2000年頂峰價位。

對投資人而言,泡沫爆裂意味股票投資虧損,當然是壞消息。但AI泡沫一如達康泡沫,主要資金來自股權籌資,那對其他人而言是好事,因爲經濟衝擊較小,央行提供紓困的必要性也降低,不像2008年金融海嘯是因債務違約連環爆驅動、重創整體經濟。

AI或許會大大地革新工作方式,但這種破壞性創新的過程勢必會產生一些痛苦,最後終能享有商業和經濟轉型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