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示警「AI大泡沫要引爆」⋯反挨酸急了!網看多直衝3萬點
臺股指數16日盤中突破25,600點創新高。記者餘承翰/攝影
美國財經媒體轉述前網路泡沫時期名分析師 Henry Blodget 的警告,指 AI 產業恐步上「非理性繁榮」後崩盤的老路,並援引業界人士與研究對採用率放緩、專案失敗率高的疑慮。PTT《Stock》板隨即熱議,一名網友轉貼新聞並直言「大家小心,千萬不要賣掉手上的籌碼,這波降息臺股要上30000點了!」此種「利空出盡反而看多」的說法,立刻引來兩派隔空拉鋸。
根據媒體報導,當前資金蜂擁、估值高漲與技術未驗證的場景,與 2000 年網路泡沫相似;包括顧問 Ed Zitron 與 OpenAI 執行長阿特曼皆曾示警市場存在泡沫跡象,但也不乏「長期仍看好」的保留句。觀點核心在於:短線熱度或造成價格波動,長期價值最終仍取決於落地應用與商業模式。
一名網友在PTT轉貼新聞直指「恐嚇文越多越多頭」,認爲華爾街「急了」反而代表行情未止,與其被嚇跑不如抱緊持股、等待降息行情推升指數上攻 3 萬。此番喊多論調獲得不少迴響,如「穩到不行」「有人喊空就安心了」「高檔出利空反而要開心」,也有人半戲謔稱「真的會大泡沫還不快上車」、「泡沫之前都先嘎到空軍不要不要的」,把警告視爲續漲燃料。
反方留言聚焦三點質疑:其一,「不給時間點只是先喊先贏」,認爲沒有可操作性;其二,區分「產業」與「股價」,直指「崩的是股票,不是產業」,若回檔多發生在高本益比族羣;其三,歷史不等同複製貼上,.com 時代多數公司無獲利,如今大型科技早有現金流,難以簡單等同。有網友以臺積電本益比、七巨頭財報爲例,主張「過熱不等於泡沫破裂」,頂多「業績不佳者回調」。
另有理性補充派主張「居高思危但別恐慌」,認爲當前仍在基建與應用整合期,「買鏟子」的供應鏈受惠更穩健;也有人指出「利空頻出、散戶下車」的行爲金融學現象,提醒勿被情緒牽動倉位。延伸討論則回到實務:AI已深入寫程式、辦公與生產流程,「用過就回不去」,即便未來出現波動,長期勝出者仍將是能落地創收的企業。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