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億的“糊塗賬”,終於開始清算了,已經有人被抓

又又又有企業家出事了!

2025年7月5日,瑞斯康達突然官宣:61歲董事長李月傑和75歲元老朱春城被警方雙雙帶走。

這是A股市場最大的造假案——“專網通信”騙局被揭曉後,頭一次有人“進去”。

這場騙局的始作俑者叫隋田力,瑞斯康達和被帶走的兩位老總,都只是他play中的一環。

隋田力打着“專網通信”的噱頭,把A股市場當“提款機”,騙了900多億,十幾家上市公司被耍得團團轉。

如今,這些“受害者”退市的退市,跳樓的跳樓,百萬股民血汗錢打水漂。

隋田力究竟是何許人也,究竟有什麼大能耐?而那些被坑慘的上市公司,又怎會被同一個騙子帶入坑?

隋田力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大專學歷,1998年他辭職下海,開了一家名爲“星地通”的公司,當上老闆。

隋田力來回折騰了幾年也沒翻出什麼水花,他發現,老老實實做生意來錢太慢了。

於是他把歪主意打到了上市公司的頭上,在他看來,只要能騙取上市公司達成合作,自己就能從中“渾水摸魚”,撈到資源和利益,甚至一夜暴富。

就這樣,一張由隋田力精心編織的驚天大網悄然拉開帷幕。

要想讓騙局得逞,第一步便是博得上市公司的信任,他開始包裝起自己的人設。

隋田力爲自己安上“海歸博士”“電子通訊專家”等高大上的頭銜。

他還在辦公室掛上自己和政企人士的合影,對外暗示與某位大領導關係密切,能拿到保密項目。

靠着這些半真半假的東西,隋田力讓別人相信他是人脈廣大、後臺強硬的圈內神秘“大佬”,彷彿跟他合作就能抱上國企的大腿。

有了人設之後,第二步便是拋出“專網通信業務”的誘餌,吸引上市公司“上鉤”。

“專網通信”是專門給部隊、電網等特殊單位單獨建設的網絡,跟平時手機用的移動、電信網不是一條線。

隋田力聲稱自己手裡握着這些“好項目”,而且是與大型國企合作。

國企需要採購大量原材料,上市公司先向他指定的公司進貨,再賣給國企,一進一出就能穩穩賺差價。

隋田力拍着胸脯保證,這些國企背景、實力雄厚,絕對不會拖欠尾款,可以放100個心,一定“穩賺不賠”。

在這樣的誘惑下,自2009年開始,短短12年時間,一家接一家上市公司不斷簽單,加起來足足有900億“業績”。

而最重要的一步,則是把“魚”養肥之後完美收網。

其實,在整個交易鏈環節中,無論上游的原材料供應商,還是下游收購原材料的國企,全都由隋田力一手控制。

他先讓上市公司付全款,從自己控制的供應商買原材料,指付給上市公司十分之一預付款,其餘90%尾款並不能立刻迴流。

隋田力再拿着中間90%的資金去找下一家上市公司“合作”。他拿新忽悠來的貨款填補舊窟窿,把雪球越滾越大。

直到2021年,上海通信公司80多億貨款顆粒無收,隨後10幾家上市公司接連出事,砸進去的錢加起來將近1000億。

而隋田力早就揣着幾百億現金,跑得無影無蹤。

隋田力的套路並不高明,可這場騙局中卻藏着太多細思極恐的疑點。

按常理說,上市公司團隊十分專業,爲何沒能察覺隋田力的業務不靠譜?即使員工被騙,背後掌門人都是資本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狐狸”,又怎會讓一個江湖騙子牽着鼻子走?

這些被“騙”的上市公司,難道真是單純無知、可憐兮兮的“小白兔”?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們心裡一開始就知道所謂的“專網通信”業務是個徹頭徹尾的謊言,可他們不但願意被宰,竟然還和騙子一起弄虛作假。

那麼,這些上市公司明知道有坑,爲什麼還爭先恐後往裡跳?

其一是爲了美化公司業績。

參與“專網通信”業務,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公司賬面收入,雖然這些收入並不是公司實實在在的經營成果,但只要財報數據好看,就能吸引更多人買公司的股票。

拿瑞斯康達來說,董事長明知道採購商跟隋田力是一夥的,可他仍指使財務部門僞造合同和發票。短短兩年時間,就把公司賬面增加6個億,利潤也跟着虛胖2億多。

到了審計環節,他再把採購合同日期往前改,再配上假冒的“驗收單”矇混過關。

此時,公司股價也從8元直接漲到15元,他再趁機通過大宗交易瘋狂套現。

其二是短期利益的誘惑。

隋田力與上市公司達成協議:會按照墊資的金額和時間爲其抽成。

比如江蘇舜天自掏腰包把錢墊付給上游公司,然後拿到下游一小部分預付款。中間利潤跟墊資的多少、墊資時間的長短直接掛鉤。

還有些公司只負責走賬、傳遞合同單據等操作,然後按資金流水的2%收手續費。對這些公司來說,不用直接投資,只要配合完成流程操作就能拿服務費。

這些模式並不涉及生產、銷售的實際業務,只要把資金轉起來就能有收益,對於想快速賺錢的公司是非常大的誘惑。

其三是僥倖心理作祟。

這個騙局除了能給公司帶來“業績增長”和利潤,參與其中的高管人員,也能從中獲得個人業績、薪酬提升、股票套現之類的好處。

更關鍵的是,他們認爲“專網通信”涉及保密單位,很多信息不能公佈,再加上隋田力自稱後臺足夠硬,等於有了“豁免權”,因此風險極低。

這些上市公司並不傻,他們一方面爲了利益和騙子偷偷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即便騙局被曝光,他們還能假裝自己是受害者,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再完美的謊言,也會有真相大白的時刻。

2021年,上海電氣公司發佈聲明,下屬公司80多億的賬款不能收回,這個消息如同一個驚雷,把整個騙局劈開了口子。

短短几天,先後有15家上市公司發出公告,承認他們和隋田力也有相關業務往來,一共虧了接近1000個億。

其中,江蘇舜天用13年吹起的業績泡沫瞬間被戳破;ST凱樂被監管部門查賬,最終無奈退市;上海電氣總裁被壓力壓垮,從高樓一躍而下,留下一聲嘆息。

然而,與涉案金額形成強烈反差的事,監管部門的處罰卻有些力不從心。

案發後,監管部門對涉事公司及隋田力本人啓動調查,隋田力被罰1000萬,其他深度參與的公司也以相同金額處罰了事。

這樣的力度不僅難以形成震懾,更讓某些企業覺得“違法成本太低”,甚至在被處罰後仍心存僥倖。

而蒙受鉅額損失的投資者們也在質疑:這樣的處罰,如何能堵住資本市場的造假漏洞?

隨着案件調查深入,監管部門終於開始動真格,不斷加大追責力度。

監管部門聯合司法機關啓動刑事調查,7月7日,瑞斯康達董事長李月傑、董事朱春城因涉嫌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20天之後,力源科技老闆沈萬中也因爲在財務流程做假賬,被法院判處一年有期徒刑。

隋田力控制的上下游公司及相關涉案人員均被列入偵查範圍,多地法院正在受理投資者針對上市公司的虛假陳述索賠案。

如今,A股市場的法律監管正處在不斷完善規則的過渡期,資本市場對違規操作亮出0容忍的態度,當罰單變成法律制裁,等待造假者的必將是無法逃避的牢獄之災。

這場跨度10餘年的騙局,撕開了資本市場的虛僞面紗。

無論是騙子的貪婪、上市公司的合謀,亦或是監管的乏力,沒有一個無辜者。可最後的千億苦果,卻要由投資者來揹負。

如今的重拳追責,不僅是對違法者的懲戒,更是對市場淨化的開始。

即使資本市場水再深,也不能成爲逍遙法外的樂園。

只有讓造假者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才能讓市場恢復本該有的公平與透明,讓每一筆交易都能經得起陽光的檢驗。

參考資料:

1.澎湃新聞《61歲董事長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曾捲入“專網通信”騙局》

2.每日經濟新聞《“900億元連環騙局”新進展!北京朝陽公安出手,“大佬”李月傑栽倒,旗下公司2年虛增收入超6億元,4年虧超10億元》

3.上海證券報《“專網通信案”啓動刑事追責,造假者“牢底坐穿”指日可待》

4.環球時報《深交所:對隋田力等公開譴責!》

作者:橘子皮

編輯:柳葉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