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大罷免》紐時:全球罕見 考驗臺灣民主和對岸神經

在26日大罷免投票前夕,國民黨25日在凱道舉辦「不同意罷免」集會。(路透)

臺灣選民週六面臨一項重大決定:是否罷免去年才選出的24名國民黨立委。這場空前的「大罷免」可能讓總統賴清德獲得更多權力,但也可能加劇與北京的緊張關係。

《紐約時報》25日指出,這場投票威脅立法院的權力平衡,有利希望兩岸保持距離的賴清德,而國民黨則傾向與北京建立較密切的關係。要是選民罷免大批反對黨議員,賴清德將有更大空間,以推行其議程,而中國可能因此加強對臺施壓。

研究罷免機制的日內瓦國際與發展研究院(Graduate Institute in Geneva)研究員威爾普(Yanina Welp)說,全球沒哪個國家級立法機構面臨過像臺灣這樣大規模的罷免行動。臺灣是少數允許選民透過請願,罷免民選代表的民主國家之一,但先前的罷免行動規模較小,並鮮少成功。而這週六,有24名國民黨立委面臨罷免投票,下個月還將有7名議員要面對罷免投票。

對支持者來說,這場「大罷免」運動反映了臺灣民主的活力。雖然罷免成功將有助於賴清德,但許多推動罷免的人說,他們是獨立行動。在新北市推動罷免的郭莫莉(Molly Kuo)說:「我們正在打造去中心化的草根運動,我們正在見證民主的深化。」

反對者則認爲,這場運動在濫用應謹慎使用的罷免機制。在罷免成案名單上的臺北市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說:「這場罷免是仇恨驅動的鬥爭。」他指出,被針對的議員遭到「徹底妖魔化」。

若大批反對黨議員被罷免,賴清德將更容易推動諸如讓臺灣經濟進一步擺脫對中國依賴等議程。他還可能任命自己青睞的法官進入臺灣高等法院。賴清德去年1月雖贏得總統選舉,但國民黨在113席立法院中拿下52席,並獲得臺灣民衆黨的支持,得以阻撓賴清德的提案,推進自己的議程,如削減賴清德的預算及擴大立法院權力等。

若12名或更多國民黨議員被罷免,民進黨將在補選前暫時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長期控制權則取決於未來幾個月補選的結果。專家說,若罷免行動受廣泛否決,可能暗示民進黨在地方及總統選舉前的支持度疲軟。民調顯示,許多臺灣民衆並不贊成大罷免,而引發激辯。

至於對岸可能在未來幾周,或數月內,在臺灣附近舉行大規模軍演,以表達對罷免運動、賴清德演說及海外訪問的不滿。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中方官員對他似乎特別不信任。而更可能加劇緊張的,就是賴清德預計8月訪問拉丁美洲的至少一個臺灣外交盟友,並可能在美國停留,而這將激怒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