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表態726投票挺公民 衛報:罷免撕裂臺灣難癒合

英國《衛報》直言,大罷免掀起一場政治風暴,讓罷免成爲難以癒合的傷口。圖爲民進黨立委與北市議員23日動員在北市路口拜票。(郭吉銓攝)

週六是投票日,前總統蔡英文23日在臉書發文表態,作爲一個公民,她會去投票,表達對公民團體的感謝。據瞭解,蔡英文的選區是藍委羅智強。英國《衛報》直言,大罷免掀起一場政治風暴,讓罷免成爲難以癒合的傷口。

民進黨昨中常會上播放3支罷團拍的影片,兼任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感謝公民團體站出來守護自由民主、守護臺灣,正因爲有罷免、有反罷免及其他多元、有力的聲音,更證明臺灣是民主的社會,不是威權獨裁的國家。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則提到民進黨創黨時堅持自由民主、進步價值,但已經3次執政的民進黨如今卻變成自己當初對抗對象的模樣,朱痛批自稱發動大罷免的柯建銘「面目猙獰」,爲了個人慾望跟權力,希望摧毀、打掉在野黨,由這樣一個野心家來引導整個民進黨走向今天這條路。

朱立倫喊話民進黨的支持者,捫心自問當年創黨時想要的民主自由是這樣嗎?726是關鍵時刻,民進黨支持者可以不投票,也可以勇敢投下不同意,不同意惡搞,不同意執政黨摧毀在野黨。

《衛報》報導指出,罷免行動點燃了街頭對抗與社會動員。從街角到垃圾車旁的連署站,各地支持與反對雙方的陣營激烈拉鋸,罷免已成爲全民議題。報導描述,支持罷免者痛斥國民黨「無視人民安危、只圖政治權力」,反對者則批評罷免「浪費資源、破壞民主秩序」。

任教臺大的政治學者南樂(Lev Nachman)指出,他從未見過如此分裂的臺灣,而傷口也無法自行癒合,「無論誰勝誰敗,接下來都必須處理這道傷口」。南樂指出,雖然「反民進黨」與「親北京」有所不同,但在罷免支持者眼中早已模糊,兩者幾乎成爲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