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收益要等70年?被郎鹹平炮轟“七大坑”,香港保險還能買嗎?

“香港保險是精心設計的騙局。”原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講座教授郎鹹平近日拋出的這記“驚雷”,瞬間引爆了本就火熱的內地赴港投保熱潮。

就在其言論引發海量轉發與激烈爭論的同時,無數內地客戶剛剛在6月底蜂擁香港,爭搶預期收益高達7%的港險“末班車”,因爲7月1日起,香港保監局已將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從7%下調至6.5%。

在郎鹹平看來,大部分香港保險精心設計的騙局背後,實際隱藏着七個大坑,具體包括:7%的穩定回報難如登天、提前領取有懲罰、不同產品收益相差上百萬、疾病保險容易被拒賠、打官司律師費高昂、外匯管制、在內地簽署的保單無效。

雖然其關於外匯管制、簽署問題、告知責任、提前領取責任的提醒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他近乎全盤否定的論斷,依舊在業內激起強烈反彈。業內強調,香港主流儲蓄險的本質就是以“犧牲流動性換取較高長期收益”,其核心價值在於長線持有,而衡量分紅真實性的關鍵指標——“分紅實現率”,香港保險業這一指標的平均水平超過90%。

一邊是知名學者“七大坑”的嚴厲指控,一邊是市場的搶購熱潮與業內的據理力爭,這場圍繞港險的“羅生門”將無數潛在投保人推向了選擇的十字路口:香港保險,還能買嗎?

7%高收益難實現,活夠70年才行?

郎鹹平稱,拿到7%的穩健回報難如登天,比如,今年30歲投保,一定要活到100歲,才能得到7%的穩健回報率。

據悉,港險保單的賬戶價值通常包含保證部分和非保證分紅,其中保底特別低,保底的年投資回報率大概在0.5%,高達6%~7%的預期收益成爲其吸引客戶的關鍵因素。

以一款今年6月熱銷的“XX多元貨幣計劃”爲例,測算顯示,預期第60個保單年度複利是6.8%,在第70個保單年度複利是7.1%。以5年期供款,年交保費5000美元方案爲例,預計在第15個保單年度退保金額能收回本金2.5萬美元,在此之前退保將損失部分本金。

實際上,對於7月1日港險預期收益“限高”,香港保監局此前發佈文章表示,近年業界在分紅保單演示利率的競爭愈演愈烈,有個別保險公司以很高的預期回報作招徠,這沒有充分考慮分紅保單當中非保證回報部分的波動性和風險,從而作出過於樂觀的回報預測,導致有可能出現保險公司未能按規定確保投保人有合理機會獲得預期非保證回報的情況。

因此,關注衡量分紅險產品實際分紅情況的分紅實現率就顯得尤爲重要。什麼是分紅實現率?它是保險公司實際派發給分紅型保險產品保單持有人的紅利金額與利益演示的紅利金額之間的比值。它反映了保險公司實際分紅與預期分紅的符合程度,對於消費者來說,是評估分紅險產品實際分紅情況的重要指標。如果分紅實現率越高,說明保險公司實際分紅情況越好,消費者的分紅收益可能越高。

香港保險的分紅實現率究竟如何?業內人士在受訪時稱,港險多投資於全球市場,底層資產上穩健型和進取型資產搭配,基本可以分爲三大類: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和另類資產,固收類投資回報假設在4%~6%,當前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超過4%。綜合歷史及當前數據,香港保險業整體的分紅實現率平均在90%以上。

保通社統計了4家頭部香港保險公司近年來的部分產品數據發現,分紅實現率多集中在80%~100%之間,也有公司個別產品分紅實現率較低,在50%~60%之間。

以保誠保險的美好人生計劃(分期)爲例,其2015年—2019年的分紅實現率在96%~116%之間,不同貨幣之間分紅實現率有所不同。

整體來看,香港保險的收益率差距較大,從保誠保險披露的長線實際平均總內部回報率來看,最高的回報率能達到6.32%,而最低的僅有2.22%。

精算視覺創始人牟劍羣在接受保通社採訪時表示,挑選公司和產品的時候,要充分參考這家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香港保監局從2016年1月1日起就已經要求各家保險公司在官網披露自己的分紅實現率了,雖然有公司的部分產品表現確實不佳,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部分公司連續多年分紅實現率都非常不錯,相信理性的客戶在購買前一定會充分了解這家公司和這個產品的優劣勢,客觀選擇。

提前領取有懲罰,損失大城市一套房首付?

郎鹹平稱,港險7%收益難達到,同時佣金高。背後的一大坑在於:提前領取收益有懲罰,比如說第五年提現,會導致後面30年總收益縮水,相當於在大城市損失一套房的首付。因此必須是長線投資。

“分紅收益本身就是不保證的,這一點客戶在購買分紅險的時候需要充分認知,並且參考這家保險公司過往的分紅實現率與分紅險經營理念。”在牟劍羣看來,不應該因爲分紅收益不保證,或者是分紅收益有可能不及預期就說是一場“騙局”,股票、基金等投資收益也都帶有不確定性。

“香港保單早期現金價值很低,投保時的產品計劃書和風險提示中都已經把這些點寫得很清楚,這些部分是屬於重點的風險提示。”牟劍羣稱,客戶投保香港的分紅險,只要沒有受到偏頗的觀點影響,應該都是知道這張保單是需要長期持有的。

郎鹹平還表示,不同的保險產品同樣投入但收益相差上百萬,也是一大坑。因爲他們拿保費去做高風險投資,大漲就賺了,大跌就虧了。

“保險公司對比例投資有嚴格風險控制,不是賭博。”資深保險精算師徐昱琛對保通社表示,在衆多產品中,個別保單因特定原因未達預期實屬可能,但這不代表行業普遍現象。他解釋稱,由於香港保單的股債資產配置中,債券收益率更高,因此其整體投資回報率和預期回報通常要高於國內同類人民幣產品。

此外,徐昱琛特別強調香港分紅險產品的長期屬性:“香港保險的利益演示本身具有清晰的長期屬性,通常10年內收益較低,20年可能達4%~6%,30年後逐步增長,演示覆利要達6.5%以上通常需40~50年的持有期。其計劃書明確載明,長期複利目標是精算假設的一部分,符合產品設計邏輯。”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對記者表示,不論是香港保險,還是內地保險,都有前期現金價值高的,也都有現金價值低的。以一款短期現金價值高的港險產品爲例,首日退保價值爲所交保費的85%,4年時間可以回本。

在其看來,保險的主要作用是保險保障,不是理財。雖然隨着保險的發展,養老保險、年金保險、終身壽險、兩全保險等具有較強的儲蓄屬性,甚至因此具有較強的投資屬性,但是這是以犧牲流動性爲代價的。既要安全性,又要收益性,還要流動性,這是悖論,是不現實的。

疾病保險無限告知難理賠,被拒賠官司打不起?

郎鹹平稱,香港的疾病保險嚴進寬出,採取無限告知,如果未告知會被拒賠;此外,香港保險必須在香港簽署,如果保單是通過香港的業務員在內地簽署的,這種保單就屬於地下保單,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郎鹹平還稱,香港保險索償投訴局只處理120萬港幣以上的糾紛,超過這個數額只能去法院。在香港打官司,律師費比理賠金還要高。律師費按小時計算,普通律師3000塊,資深大律師5000塊,妥妥的花錢買教訓。

對此,楊澤雲認爲,香港保險維權成本高是真的。且香港保險投訴局的數據顯示投訴成功概率低。

根據香港保險投訴局2024—2025年報,過去五年投訴結案數維持在350例左右。2024年356例中,有154例表面證據不成立,佔比43%;雙方和解101例,佔比28.5%;撤銷投訴59例,佔比16.5%;維持保險公司決定32例,佔比9%;索償得直9例,佔比2.5%;建議通融處理1例,佔比0.5%。

對此,也有業內人士認爲,不能因爲極少數糾紛案例,就否定整個行業的理賠服務。

在牟劍羣看來,如果在投保的時候做好如實告知,提供的核保資料和材料都是真實的,遇到“拒賠”的可能性並不高,因爲香港保險公司也都是按規則辦事,講信譽,不會輕易耍流氓。香港保險業有一個香港保險投訴局(Insurance Complaints Bureau),對於賠償金額150萬港幣以下的案例,會免費幫助民衆受理。“如果真的遇到大額糾紛,在香港找律師確實比較昂貴。”他稱。

據悉,購買香港保險需要親赴香港投保,通過保單持有人的銀行卡交費。關於地下保單的問題,在牟劍羣看來,這種保單目前在香港幾乎是不存在的,保險經紀公司或保險代理人籤地下保單,牌照非常容易被吊銷,並且可能會終身禁入行業。

徐昱琛還指出,內地機構或個人只能對香港保險進行轉介紹,即不能直接做保險銷售和產品介紹,但可以把有意向的內地客戶介紹給香港的保險經紀公司和經紀人,由香港保險經紀公司來提供簽單服務。

消費者購買香港保險,應該如何規避風險?

此外,郎鹹平還稱,國家外匯管理局去年1月份的新規定,境內居民每年可以購匯等值5萬美元的保險,單筆跨境保險支付超過人民幣50萬元,要自動上報反洗錢系統。

對此,有網友認爲,其提出的外匯管制、保單簽署問題、無限告知責任等問題是內地客戶需要關注的問題。那麼,消費者購買香港保險,應該如何保證合規、規避風險呢?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建議:一是要嚴格遵守內地外匯管理規定,確保保費匯款通過合法合規的渠道,如個人購匯,並保留好相關憑證。避免使用地下錢莊等非法途徑,以免未來理賠時資金匯回內地受阻,甚至面臨法律風險。

二是堅持本人親自赴港,在保險公司認可的地點,由持牌代理人簽署保單,這是確保保單合法有效、受香港法律保護的關鍵。切勿接受任何在內地或線上簽署保單的建議,以免購買到不受法律保障的“地下保單”。

三是充分健康告知,因爲香港保險通常採用“最高誠信原則”,要求投保人如實告知健康狀況,消費者應基於已知信息,對代理人誠實說明。但需注意,並非“無限告知”,即無需主動挖掘並告知自己未知或明顯與投保風險無關的細節。如實告知是義務,但也要避免過度解讀或被代理人誤導。

四是仔細研究保險產品的條款,特別是關於現金價值提取、保單貸款、紅利領取等規定。瞭解提前領取可能面臨的利息、手續費、對保單長期價值的影響。不要輕信代理人關於“靈活取現”或“短期收益”的誇大描述,確保理解資金流動的真實成本和限制。

五是明確保障與理財的界限,清醒認識保險的主責是風險保障。對於分紅或儲蓄型產品,要明確其投資屬性和潛在波動,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資產,避免將大量資金投入單一保險產品,尤其是當其主要功能被包裝成“高收益理財”時。簡而言之,消費者應做到“合規操作、親自簽約、如實告知、讀懂條款、理性配置”,纔能有效規避相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