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萬億美債將到期,特朗普說起中國好話,中方來了招釜底抽薪
2025年4月14日,全球金融市場正屏息關注一場即將到來的風暴——6.5萬億美元美國國債將於6月集中到期。這場債務危機的倒計時,不僅將考驗美國的償債能力,更將中美博弈推向新高潮。
特朗普政府如何在關稅戰與債務危機間尋找平衡?中國爲何選擇以“釜底抽薪”的策略應對?這場博弈將如何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關稅戰的升級與中方的“冷處理”
自2025年4月2日起,美國在一週內三次對華加徵關稅,最終將部分商品關稅推高至145%。面對美方步步緊逼,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於4月11日宣佈,將美國輸華商品的關稅從84%上調至125%。
中方明確表示,若美方繼續加碼,其行爲將“淪爲世界經濟史上的笑柄”,並強調將“不予理會”此類非理性挑釁。
這一回應背後,是中國對美債市場的精準預判。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25年需再融資的到期債務高達9.2萬億美元,其中6.5萬億集中在6月。若無法在一個半月內找到接盤者,美國可能面臨國債違約風險,進而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
美債危機:特朗普的“雙重困境”
特朗普政府當前面臨兩大壓力:一是美債收益率飆升導致利息負擔激增。4月初,3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5%,10年期收益率單週漲幅創2001年以來新高,一度觸及4.5%。每上升1個基點,美國政府每年需多支付約20億美元利息。
二是國際買家持續撤離。中國在拜登任期內已減持3000億美元美債,持倉量降至7765億美元;日本、德國、沙特等國亦同步拋售,外國持有美債比例從34%驟降至23.5%。
爲緩解壓力,特朗普曾試圖施壓美聯儲降息,但遭明確拒絕。白宮甚至提議對外國持有的美債徵收0.5%-2%的“管理費”,並試圖通過“海湖莊園協議”說服盟友購買100年期低息國債置換到期債務,但這些方案均被市場視爲“飲鴆止渴”。
中方的“釜底抽薪”:農業貿易轉向與美債減持
面對美方關稅攻勢,中國採取了兩項關鍵反制措施:
1. 切斷美國農業命脈:4月中旬,中國從巴西緊急採購40船大豆,規模相當於美國對華年出口量的40%。
美國農民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其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種植結構均圍繞中國需求設計。此舉直接導致美國農業收入縮水120億美元,衝擊特朗普的核心票倉。
2. 加速美債去化:儘管未公開表態,市場監測顯示,中國自4月7日起持續“溫和拋售”美債。若中方大規模減持,美債融資成本將進一步攀升,動搖美元霸權根基。
歷史背景:美債“龐氏騙局”與全球去美元化
當前危機的根源可追溯至美國長期“借新還舊”的債務模式。截至2025年3月,美國聯邦債務達36.2萬億美元,佔GDP的123%,年利息支出超過1萬億美元。疫情期間的低息發債狂歡後,高通脹迫使美聯儲加息,導致再融資成本劇增。
與此同時,全球“去美元化”趨勢加速。俄羅斯聯合中東國家增產石油打壓美國頁岩油利潤;中國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覆蓋180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發行本幣債券。這些舉措共同削弱了美元作爲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
未來博弈:美國的“最後瘋狂”與中國的後手
未來一個半月,特朗普政府可能採取更激進手段:包括威脅制裁拋售美債的國家,或通過軍事、外交施壓迫使盟友接盤。然而,美聯儲已明確拒絕直接購債救市,而華爾街機構因存款縮水1.2萬億美元亦無力兜底。
中國則保留多張反制王牌:稀土出口管制、暫停好萊塢電影引進、中斷芬太尼管控合作等。若美方繼續挑釁,這些措施可對美國科技、文化、社會領域造成精準打擊。
結語:霸權黃昏與秩序重構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戰轉移債務危機,而中國則以系統性反制瓦解其戰略意圖。當“美元信用”被債務泡沫侵蝕,當“美國優先”淪爲“美國孤立”,全球經濟秩序正迎來深刻重構。
6月的債務到期日,或將成爲美元霸權衰落的標誌性節點——而中國選擇的,是一條以產業韌性突破圍堵、以市場規模重塑規則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