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連籤三道命令,不許中國領先美國,萬斯說了句前所未有的話
2025年7月16日,特朗普在簽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販運法案”時,突然話鋒一轉,公開承認“中國幫了大忙”。這一幕讓現場記者面面相覷——就在幾個月前,他還以芬太尼問題爲由對中國商品加徵20%關稅。
更令人意外的是,短短數日內,特朗普政府連續推出三項關鍵決策:批准英偉達恢復H20芯片對華出口;公佈對中國航運企業和中國造船舶的收費計劃;暗示延長中美關稅休戰期。
這三道命令表面看似矛盾,實則共同指向一個目標: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超越美國。
7月15日,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在北京宣佈,美國政府已批准恢復向中國出口H20芯片。芯片禁令解除來得猝不及防——就在三個月前,特朗普政府還信誓旦旦要將對華芯片封鎖進行到底。
解禁背後是殘酷的經濟現實。英偉達2025財年中國市場貢獻了170億美元收入,佔總銷售額13%。失去中國市場,英偉達等於自斷臂膀。
黃仁勳的焦慮早就寫在臉上,他多次公開表示:“放棄中國市場等於放棄未來”。
四天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拋出針對中國航運、物流和造船業的42頁報告,宣佈將對中國航運企業運營的船舶按淨噸位收費,對中國製造的船舶按噸位或集裝箱收費。這份報告源自特朗普4月簽署的 《重振美國海上統治地位》行政令。
再過三天,美國財長貝森特突然放風,稱當前中美談判“態勢良好”,暗示可能延長5月達成的90天關稅休戰期。一個月前,這位財長還在威脅對中國產品加徵100%關稅。
副總統萬斯在白宮內部會議上的發言,道破了這三道命令的真實意圖:“美國從未面臨過如此全方位的挑戰,從芯片到造船,從5G到新能源,我們必須守住每一條防線。”
他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在5G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美國已經承認落後於中國。全球70%新能源汽車在中國生產和銷售,中國掌握了核心技術。美國官員私下感嘆:過去百年美國主導全球科技,但在5G和新能源領域,中國已是領跑者。
更令白宮焦慮的是未來賽道。中國6G關鍵專利佔全球35%,美國僅有18%;在AI領域,50%的頂尖人才是中國人。黃仁勳多次警告:“美國無法阻擋中國AI發展”。
華爲昇騰910B芯片的突圍讓美國寢食難安。這款採用中芯國際7nm工藝的芯片,在能效比上已顯著優於英偉達H20。華爲通過自研達芬奇架構和軟件算法優化,實現了從IP到指令集的完全自主。
當特朗普對中國航運業發難之際,俄羅斯的“脫歐入亞”戰略正全速推進。黑河—卡尼庫爾幹口岸車輛激增,截至2025年7月通行量超過170萬輛。俄總理米舒斯京親臨現場督察,要求年底前完成口岸全面升級。
俄朝邊境的圖們江汽車橋項目於2024年4月啓動,計劃2025年夏季完工。俄方負責建設300米主橋和2.4公里引道,將顯著提升俄朝間人員與貨物流通能力。這些基建項目在俄羅斯安全戰略中的地位遠超中國預期。
亞洲開發銀行報告顯示,俄羅斯與亞洲間跨境貨運總量增長超22%,遠東地區貨運吞吐量創歷史新高。這種東方轉向不是理想選擇,而是西方制裁下的生存本能——俄歐關係冰點迫使俄羅斯將經濟生命線轉向亞洲。
在二連浩特市,第二屆“一帶一路”中俄蒙體育系列賽拉開帷幕。來自三國的50餘支參賽隊將在籃球、足球、羽毛球等項目展開角逐。民間交流與基礎設施聯通同步推進,歐亞大陸經濟格局正在重構。
特朗普的對華封鎖遭遇雙重反噬。一方面,芯片禁令激發中國自主創新動力,華爲昇騰系列芯片加速迭代。另一方面,美國企業承受鉅額損失,英偉達等科技巨頭股價劇烈波動。
深圳等地涌現出龐大的GPU維修產業鏈。僅2025年7月,某頭部維修服務商就處理超500塊英偉達AI芯片維修訂單,單塊收費1萬至2萬元。部分服務商搭建起256臺服務器的測試機房,模擬數據中心環境驗證修復效果。
這些灰色產業鏈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國產替代芯片存在性能差距。華爲H20芯片性能不及英偉達H100/A100,難以滿足大模型訓練需求。企業寧願承擔維修成本和政策風險,也要延續現有GPU使用壽命。
更諷刺的是,新一代英偉達B200芯片通過非官方渠道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單臺8卡服務器報價突破300萬元。美國國會因此要求英偉達在高端GPU中內置地理位置追蹤技術,引發行業對合規成本上升的擔憂。
特朗普政策反覆背後是經濟與政治的雙重壓力。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臨近,他急需“可見成果”爭取選民支持。美國農業、製造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超出預期,貿易戰導致美國國內通脹上升,消費者和企業不堪重負。
國務卿魯比奧在吉隆坡與中國外長會晤後表示會談“非常積極”,暗示兩國領導人年內會晤可能性很大。這種外交暖意與特朗普的三道命令形成有趣反差,暴露出美國對華政策的矛盾心態。
美國造船業衰落已成不爭事實。特朗普在《重振美國海上統治地位》行政令中承認:“美國建造的商用船舶不到全球總量1%,而中國製造了約一半”。
但美國港口協會主席戴維斯警告:對中國造起重機徵收100%關稅將使總稅率達270%,而“目前美國國內還沒有船到岸起重機制造商”。
勝負的天平正在傾斜。中國發電裝機量是美國的三倍,發電量超美國一倍多,而AI競爭拼到最後就是能源支撐。當特朗普誇口“最偉大科技保衛戰”時,中國工程師正在合肥測試第三代量子比特。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面對中國記者的鏡頭,表情複雜地吐出一句實話:“被取代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句感慨道破了美國技術優勢的暫時性。
美國國會大廈內,議員們正激烈辯論是否強制英偉達在高端芯片中植入地理位置追蹤芯片。
他們沒意識到,真正需要追蹤的不是芯片流向,而是時代風向的轉變——當深圳的維修工廠能讓“過時”芯片重獲新生,當華爲昇騰芯片在能效比上反超英偉達,科技霸權的轉移已悄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