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增持235億美債,特朗普鬆了一口氣,美經濟學家:中國另有目的
2025年4月16日,美國財政部公佈的一組數據掀起軒然大波——中國在2月單月增持235億美元美債,總持倉達7843億美元。
這已是中方連續第二個月增持,而同一時間,日本與英國也分別加碼466億和101億美元。
正當全球緊盯中美關稅戰的白熱化局勢時,這一操作彷彿在火藥桶旁點燃了另一根引線:中國爲何在貿易戰中“反向輸血”美國?
翻閱交易明細,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浮出水面:中國當月淨賣出48億美元長期美債,卻買入151億美元短期國債。
這種“買短賣長”的操作,像極了一位精明的投資者在高風險市場中精準調整籌碼。
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2月曾飆升至4.5%以上,短期國債收益率更是一度突破5.5%,這爲持有美元資產的國家提供了抄底套利的絕佳窗口。
國際清算銀行的分析報告指出,美債短期收益率的陡峭曲線,實則是市場對美國政府償債能力的集體焦慮。
中國選擇此時增持,既是對美元流動性的戰術性押注,也是對美債市場的一次壓力測試。
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比已從2013年的65%降至2025年的55%,而黃金儲備卻在同期攀升至2292噸,價值約1500億美元。
特朗普政府對此的誤讀顯得尤爲諷刺。
白宮一度將增持視爲中方釋放的緩和信號,甚至推測這是爲後續談判“留臺階”。
然而,中國央行外管局隨後發佈的聲明中,“市場原則下的資產配置調整”一詞,徹底揭穿了美方的幻想——這不過是基於風險與收益的常規操作。
深究數據的時間線,更能窺見金融博弈的刀光劍影。
美國財政部公佈的2月持倉數據,實際發佈於4月關稅戰升級之後,恰逢10年期美債收益率因市場恐慌衝上4.58%高位。
選擇此時披露“三大債主集體增持”的舊聞,美國政府試圖穩定債市預期的意圖昭然若揭。
德意志銀行的追蹤報告揭露了另一個隱秘戰場:中國客戶在增持美債的同時,正以更快速度購入歐洲優質債券。
僅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對歐元區公司債的配置規模就同比增長23%,其中德國工業債券佔比高達37%。
這種“東西對衝”的策略,將雞蛋分散放進不同籃子的智慧,遠比單純的美債操作更具戰略縱深。
美國前財長姆努欽的抱怨或許道破了天機:“中國人正在用我們的遊戲規則打敗我們。 ”
彼得森研究所的測算顯示,中國若拋售當前持有的全部美債,足以推高美債利率0.3%,迫使美國每年多支付450億美元利息。
而中國選擇將47%的美債持倉集中在未來三年到期的短期品種,就像在美元體系內埋下了一串定時引爆的“金融地雷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警更爲尖銳:中國若持續拋售美債,可能引發全球股市12萬億美元市值蒸發。
但中國顯然深諳“溫水煮青蛙”之道——過去十年間,中國已累計減持5500億美元美債,同時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擴展至109個國家的4800家銀行。
2024年,人民幣在大宗商品貿易中的結算比例達到8.3%,中俄石油貿易的人民幣結算率更是突破40%。
回到關稅戰的主戰場,中國對美出口企業早已啓動“去美元化”應急方案。
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出口商開始用盧布結算對俄貿易,廣東的電子製造商與東盟客戶簽訂人民幣定價長期合同。
這些微觀層面的變革,正在悄然瓦解美元霸權的毛細血管網絡。
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債規模雖創下8.82萬億美元新高,但佔美債總額的比例已跌破24%。
這意味着美國債務危機的真正火藥桶,其實埋在本國機構和散戶手中。
中國持有的7843億美元美債,不過是這座36萬億美元債務冰山的一角,但正是這看似微小的一角,卻可能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中國用235億美元的短期美債增持,完成了一次精妙的戰略佯攻。
當全球目光聚焦於關稅戰的炮火連天時,人民幣國際化的艦隊正繞過合恩角,駛向金融深水區。
美國經濟學家所謂的“中國另有目的”,或許正是這場靜默革命的終極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