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虧損近10億 桂林旅遊緣何難盈利

本報記者 王登海 北京報道

手握兩江四湖、銀子巖等核心旅遊資源,桂林旅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桂林旅遊”,000978.SZ)本應在旅遊市場中佔據優勢,盡享行業紅利。然而,近年來桂林旅遊卻在市場競爭中持續虧損。從2020年至2024年,除2023年有短暫盈利外,其餘年份均爲虧損,累計虧損達9.62億元。尤其是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7.58%,淨利潤更是同比暴跌1830.7%,虧損額達到2.04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觀察到,造成桂林旅遊虧損的背後,是一系列投資敗局。2001年收購的桂林荔浦豐魚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豐魚巖公司”),在桂林旅遊控股下,逐漸從盈利走向資不抵債,此後多次轉讓股權均以流拍告終,成爲公司的沉重負擔。2007年接手的桂林資江丹霞旅遊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資江丹霞公司”),也未能給公司帶來盈利,遊客接待量逐年下滑,經營狀況每況愈下。2013年收購的桂林桂圳投資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桂圳公司”),曾因各種矛盾陷入停滯,糾紛至今未徹底解決。同年收購的羅山湖旅遊公司,項目停工多年,轉型失敗後對資產計提鉅額減值準備。

面對經營困境,自2020年起,桂林旅遊開始對持續虧損的子公司進行大規模減值計提,涉及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其他應收款等多個方面。

經營困局

桂林旅遊成立於1998年4月,並於2000年5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公司坐擁桂林地區核心旅遊資源,包括兩江四湖景區、銀子巖景區、龍勝溫泉景區、豐魚巖景區及資江天門山景區的經營權,其核心產品兼具資源壟斷與整合優勢。然而,桂林旅遊近年來的財務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2億元,同比減少7.58%;淨利潤虧損2.04億元,同比減少1830.7%。事實上,這並非桂林旅遊首次虧損。2020年至2024年,除2023年盈利1181萬元外,其餘年份均出現虧損。具體而言,2020年、2021年、2022年、2024年分別虧損2.67億元、2.13億元、2.9億元、2.04億元,五年累計虧損高達9.62億元。

對於2024年的虧損,桂林旅遊在年報中給出了三大原因:一是受區域市場競爭加劇及桂林特大洪水等因素影響,公司遊客接待量爲568.34萬人次,同比下降8.12%,營業收入也隨之下降;二是公司投資收益同比減少2516萬元;三是公司及部分子公司計提了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合計金額達1.52億元。

與此同時,桂林旅遊旗下的五星級酒店灕江大瀑布飯店也面臨挑戰。2024年,該酒店接待量雖增長2.89%至22.78萬人次,但收入卻同比下降3.99%至7238萬元。

“由於過分倚重頂級自然資源,一味靠門票、船票、車票、電梯、棧道、索道等壟斷性資源和硬件設施過日子,在觀光旅遊時代尚可掙得盆滿鉢滿,但一旦到了休閒度假時代就不靈光了。”北京青藍文旅規劃設計院院長、中國城市科學設計研究院旅遊總規劃師、中國旅遊景區協會規委會專家馬牧青認爲,當下市場環境下,風景之外與人和生活、生產有關的場景已成爲自然景觀之外又一旅遊吸引核,而桂林旅遊恰恰沒有跟上旅遊大變局,對景區進行迭代升級,對景區之外的旅遊空間、業態等進行轉型重構,並形成基於新消費市場、建立在場景基礎之上的豐富多彩、可體驗和沉浸的休閒度假旅遊業態。這是桂林旅遊連年出現鉅虧的根本原因。

投資敗局

若深入探究桂林旅遊的虧損根源,其過往一系列失敗的投資決策難辭其咎。從2007年至2013年,桂林旅遊進行了多筆收購,卻都面臨困境。

豐魚巖公司是桂林旅遊最早收購的公司,主要經營豐魚巖賓館和豐魚巖巖洞遊覽服務。2001年,桂林旅遊從母公司桂林旅遊發展總公司收購豐魚巖公司51%股權,但在桂林旅遊控股的20年間,豐魚巖歷經從盈利到資不抵債的轉變。

梳理桂林旅遊歷年年報不難發現,在桂林旅遊剛控股豐魚巖的前幾年,依託豐魚巖景區資源,通過巖洞遊覽、住宿、餐飲等傳統業務維持穩定收益。然而,自2008年起,公司淨利潤首次出現虧損(-159.95萬元),此後長期陷入虧損。截至2023年年末,豐魚巖公司的總資產爲4148.91萬元,淨資產-8345.47萬元,應付本公司款項12296.96萬元;豐魚巖公司發生超額虧損,成爲嚴重拖累桂林旅遊業績的不良資產。

自2017年起,桂林旅遊七次降價掛牌轉讓豐魚巖51%股權,掛牌價從9005萬元下調至7602萬元仍流拍,被資本市場視爲“燙手山芋”。然而,豐魚巖的困境並非個例,桂林旅遊在資源縣丹霞景區的投資同樣深陷虧損泥潭。

資江丹霞公司原名爲桂林天門山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主要經營桂林資源縣天門山旅遊景區及相關接待設施的經營開發。2007年,桂林旅遊出資1300萬元收購了該公司100%股權,更名爲資江丹霞公司,2009年,桂林旅遊再以“債轉股”的形式向資江丹霞公司增資4500萬元。但是,記者梳理了桂林旅遊2007年至2024年年報發現,桂林旅遊自收購資江丹霞公司後從未盈利,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2010年虧損849萬元,2011年虧損1471萬元,此後幾乎每年虧損都在千萬元以上。

2013年,桂林旅遊還以1014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桂圳公司65%股權,收購該公司本爲拓展商業地產,但在實際推進中,曾因資金爭議、土地用途分歧及股東矛盾陷入停滯。時至今日,糾紛仍未完全解決。

減值危局

面對持續的經營困境,桂林旅遊自 2020 年起不得不對多項資產進行系統性減值計提,涉及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其他應收款和應收賬款等多個方面。

在長期股權投資領域,桂林旅遊的多個子公司成爲減值重災區。以桂林旅遊汽車運輸有限責任公司(下文簡稱“旅遊汽車公司”)爲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其淨資產已降至-3006.79萬元,且虧損態勢難以扭轉。公司對其股權投資金額爲5099.80萬元,2020年12月31日計提減值準備5067.33萬元,至此累計計提至5099.80萬元,實現全額計提減值。

此外,2021年對桂林羅山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6100萬元;2022年對桂圳公司和桂林羅山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分別計提減值準備5999.78萬元和783.85萬元;2024年對井岡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2220.38萬元。

固定資產減值同樣不容忽視。豐魚巖公司、旅遊汽車公司、資江丹霞公司等部分子公司,因經營效益低下,資產閒置嚴重,導致固定資產價值大打折扣。2022年,公司對豐魚巖公司的固定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751.67萬元,對旅遊汽車公司計提547.77萬元,對資江丹霞公司計提291.75萬元。2024年,因部分子公司情況依舊,公司對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2478.99萬元。

在長期股權投資和固定資產的減值之外,公司在應收款項方面同樣進行了大額計提。

在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方面,2021年,公司對資江丹霞公司、豐魚巖公司和旅遊汽車公司計提了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金額分別達到3732.80萬元、1081.19萬元和2675.82萬元。2022年,公司繼續對資江丹霞公司、丹霞溫泉公司債權、豐魚巖公司和旅遊汽車公司計提壞賬準備,金額分別爲4485.68萬元、2978.55萬元、1525.07萬元和1592.19萬元。2024年,桂林旅遊又對部分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合計計提 325.43 萬元信用減值準備。

在應收賬款方面,桂林旅遊也進行了相應的計提。2022年12月31日,公司對桂林灕江風景名勝區市場拓展處的應收賬款計提了524.40萬元的壞賬準備,同時對公司控股股東桂林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應收賬款計提了97.81萬元的壞賬準備,合計622.21萬元。

數據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2024年,桂林旅遊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及壞賬準備總計分別爲1.57億元、1.82億元、1.80億元、1.52億元。

對於資江丹霞公司、羅山湖項目、豐魚巖公司等相關問題,桂林旅遊向《中國經營報》方面回覆稱:在投資時,公司均結合當時市場、行業發展環境,進行了嚴謹的研究和論證,但受國家相關政策及其他多方面因素影響,未達投資預期。當前,對於羅山湖旅遊公司已有處置路徑及措施。2025年,羅山湖旅遊公司通過訴訟手段,已收回羅山湖集團應付公司的徵地款本金人民幣677.52萬元。桂圳公司運營的桂林天之泰大廈,也已實現部分資產的整體出租,租期9年11個月,租金及物業管理費1.31億元。

另外,桂林旅遊稱,公司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不良資產盤活優化工作。鑑於不良資產形成背景各有不同、涉及主體利益情況複雜,2025年公司將繼續採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充分研究不良資產的處置路徑及措施,力爭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