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項藥品退出臺灣!姜至剛保證不影響臨牀用藥 修法要求通報缺藥
衛福部食藥署長姜至剛指出,今年共35項用藥預期退出臺灣,其中34項已有替代選項,另1項藥品則尚有庫存,不會影響國內用藥,食藥署已提出「藥事法」修正案,要求所有業者如遇缺藥,應在半年前通報中央。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多項原廠藥品退出臺灣,基層藥師協會理事長沈採穎指出,光是今年已有化痰、高血脂等7項民衆常用藥物退出國內市場。衛福部食藥署長姜至剛指出,今年預期共有47項用藥退出臺灣,46項已有替代選項,另1項藥品則尚有庫存,不會影響患者用藥。食藥署已提出「藥事法」修正案,要求所有業者如遇缺藥,應在半年前通報中央。
姜至剛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掌握47項藥品預計退出臺灣,共46項藥品已有替代選項,其中25項有同成分、劑量、劑型的「三同藥品」替代,另21項則有同成分不同劑型、同藥理機轉不同成分、同適應症不同成分藥物替代,加上醫師處方可彈性應變,例如缺乏高劑量產品,可以其他劑量、增加服藥顆數替代,因此不至於影響臨牀用藥。
尚有庫存品項是注射劑型免疫製劑環孢靈素針劑,食藥署曾公開要求專案進口,原廠藥業者表示,藥品可供應至明年底,故暫緩公告。姜至剛表示,針對這類免疫製劑藥品,國內也有廠商生產替代藥品,已積極洽談專案製造因應,確保供藥不斷炊。
姜至剛表示,藥品退出臺灣,藥價並非單一因素,國內市場規模小、成本或利潤考量、業者策略調整等,都是業者考量原因,但前述藥品已過專利期,如何鼓勵學名藥落地,纔是因應之道,全球各國爲強化供應鏈韌性,多希望「供藥在地化」,國內作法亦鼓勵學名藥廠,在原廠藥宣佈退出臺灣時,可生產相應學名藥銜接,確保供藥無虞。
爲掌握缺藥情況並設法因應,食藥署提出「藥事法」修正案,送至行政院,除針對稀缺藥品,改由中央調配供應,確保有需要民衆不會無藥可用。姜至剛表示,過去「藥事法」僅要求在必要藥品清單上藥品,預期缺貨問題或退出臺灣時,應提前半年告知食藥署,本次修正案,將這項要求擴及所有藥品,如遇可能缺藥情況,都應提前半年告知主管機關,以利提前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