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快評|Manus“接力DeepSeek”存疑,但AI應用元年來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Manus以“全球首款通用型AI Agent”之名刷屏。這款宣稱能將思維轉化爲行動、直接交付成果的AI代理,在GAIA基準測試中超越OpenAI同類產品,創下SOTA(當前最優)紀錄。
Manus的創新在於其“手腦並用”的能力。與ChatGPT等大模型僅提供文本生成不同,Manus被定義爲“自主智能體”(Agent),能夠獨立規劃並執行復雜任務,直接交付結果。
例如,用戶上傳15份簡歷壓縮包後,它能自動解壓、分析、生成推薦報告,支持異步處理任務,全程無需人工干預。這種“類人類工作流”的能力,在招聘、旅行規劃、財務分析等場景中展現了很強的實用性。
Manus所展現的“類人”思考和執行能力,精準擊中了公衆對AI替代複雜勞動的期待。其內測邀請碼一度最高被炒至5萬元天價,A股相關概念股集體漲停。
即便夾雜着“縫合模型”的批判,但其背後,市場對AI技術的狂熱期待可見一斑,也是中國AI產業從技術探索向終端應用的持續落地。
從DeepSeek、阿里騰訊到Manus,“AI應用元年”正在一步一步深化。
Manus有三個特點:一是多模型協同架構,整合多種大模型能力,支持跨領域任務;二是自主決策邏輯,通過規劃、驗證、執行閉環,降低任務出錯率;三是工程化優化,在GAIA基準測試中超越OpenAI同層次模型,凸顯中國團隊在系統集成與場景適配上的優勢。
這些特點使得Manus不再是簡單的“玩具”,而是類似於得力的生產力助手,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也是市場爲之興奮的核心邏輯。
從技術本質看,Manus並非底層大模型的顛覆者,而是在成熟模型(主要是Claude)基礎上進行系統性工程優化的另一次集成。它所走的其實還是DeepSeek那條路。
從DeepSeek到Manus,前者通過極致的成本優化重塑行業邏輯,阿里、騰訊緊隨其後發佈對標GPT-4的旗艦模型,而Manus則在應用層證明工程創新的爆發力。這種從底層設施到上層應用的“接力跑”,標誌着中國AI產業正從技術追隨轉向生態協同。
這種接力模式揭示了中國AI發展的獨特路徑:以工程優化驅動技術實用化。相較於追求參數規模,更注重場景適配與應用效率。與移動互聯網的落地一樣,中國具有AI應用最廣闊多元的場景。
Manus的出現,既是工程優化的進階,也是社會情緒的投射。DeepSeek打破了華爾街和硅谷的AI敘事霸權,中國科技圈對底層大模型的信心逐步恢復,市場對“下一個現象級應用”有着狂熱渴望。
Manus恰逢其時地出現,其“主動幹活”的定位填上了資本市場急需故事的AI焦慮,演變爲一場技術與流量的共謀。“DeepSeek概念股”之後,可能又誕生了一種“Manus概念股”。
但有兩點我們也要意識到,一是,Manus並沒有自己的技術護城河,是工程能力的創造性升維,而非不可複製的算法突破。Manus團隊認爲自己把握了3個月的戰略窗口期,但所謂的窗口期並不是靜態的,後來者的快速追趕有可能讓這種領先優勢大爲縮短。
沒有技術護城河,很容易就被突破。3月7日,OpenManus團隊5個人用3小時就實現了Manus的核心功能,並將其開源,迅速打破了Manus的神秘光環。
二是,DeepSeek的免費開源策略符合創新擴散規律,而Manus目前是邀請碼使用,據稱未來將實行收費使用(單次2美元)。但一般民衆需要的,是AI的普惠性落地。如何做好商業投入與現金流回報的平衡,是包括Manus在內的所有初創公司的共同課題。
DeepSeek崛起後,有專家將2025年定義爲“AI應用元年”。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前不久說,整個AI圈都在等待一個超級APP的出現。對Manus的追捧,不能斷定這裡一定有營銷的成分,但從社會反應看,這股熱潮裡確實存在某種“過高期望值”。
AI時代,人人都有一個合格的AI Agent。Manus作爲一箇中間產品,不可能是終極,今年還會有新的形態出現,直到那個或幾個公認的超級應用的出現。不可否認的是,從DeepSeek的基礎模型、阿里騰訊大模型的行業滲透,到Manus的終端應用,這條接力鏈證明了中國企業落地AI應用的務實策略。
聰明+實用,無懼風雨,中國人工智能沒有一天是懈怠的,沒有一天是放棄夢想的,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