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評論|Manus遷徙,大模型走到生死時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百模”大戰後,最艱難的考驗已經到來。
當Manus清空微博和小紅書賬號、官網掛出“地區不可用”的提示時,這個曾因邀請碼炒至10萬元而刷屏的AI明星,已悄然將總部遷至新加坡。
幾乎同時,有消息傳出,AI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的百川智能,其聯合創始人謝劍即將離職。公司核心高管只剩下王小川在勉力支撐他的醫療AI夢。
斯坦福大學今年4月初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到2025年2月,頭部模型性能差距已從去年初的9.26%縮小至1.70%。
隨着技術壁壘的減弱,大模型競爭呈現兩個鮮明特徵:一是成本急劇降低。以GPT-3.5水平爲基準,調用成本從2022年20美元/百萬token跌至2024年0.07美元/百萬token,18個月驟降99.65%。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DeepSeek的崛起,在全球AI界掀起了工程優化和成本效率革命的浪潮至今未息。
二是資本、資源消耗戰。雖然DeepSeek走出了一條從架構到性能優化的路徑,但大模型的進階,本質上仍然離不開資金、芯片的持續消耗。
麥肯錫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生成式AI投資逾八成流向美國。前不久有報道稱,馬斯克的xAI擬展開新一輪融資,估值達2000億美元——這超過中國所有大模型初創企業估值總和。
燒錢不是中國大模型的方向,儘快找到商業化應用場景纔是。
早在2022年7月,科技部、工信部等六部門發出通知,在城市管理、交通治理、生態環保、醫療健康、教育、養老等領域持續挖掘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機會,開展智能社會場景應用示範。
今年7月1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2025年工作要點提出,支持企業在重點場景應用通用大模型、行業大模型和智能體。
我國大模型的商業化應用,在兩個方向展開。
一是小模型+精調路線。DeepSeek-V2以極致性價比席捲開發者社區,證明在製造業預測維護、供應鏈優化等場景中,輕量化模型結合RAG(檢索增強生成)技術,比追求數千億參數更加實用。
今年初,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宣佈了公司重大戰略調整:超大模型交給阿里訓練,零一萬物負責小參數、適中的行業模型,即“小而美”的模型。7月4日,零一萬物聯合創始人馬傑透露,零一萬物去年轉型以來,收入增長很快,今年收入至少增長几倍。
二是垂直深潛戰略。醫療是公認的最適合人工智能垂直應用的領域之一。百川智能就聚焦於醫療AI。但這個賽道投入大、週期長,而且華爲、阿里、京東、字節、華大、科大訊飛都在做,競爭非常激烈。
酒旅、物流也是垂直大模型的應用領域。首旅集團、攜程、京東等企業正在探索這些領域的AI商用,以實現可量化的生產效率增益。
過去三年,AI大模型可謂波瀾起伏,從最初的興奮,到中間的冷靜,再到現在的煎熬,這也正是新興行業的正常發展曲線。
如今,生存成爲大模型企業的第一要務。對初創企業來說,要麼繼續融資,要麼要細分賽道取得儘可能多的收入。
如果大模型有一道生存公式的話,那可能是,技術護城河 = 垂直場景知識密度 × 行業邏輯理解深度 × 商業閉環速度。
百川智能的背水一戰,是驗證這條公式的實踐案例。參照科大訊飛在安徽醫療領域的實踐,稱得上是資金、耐心與時間的長跑。而Manus能否在異地重生,除芯片資源獲取的難易,更大程度是“放棄短期收入換用戶規模”的邏輯能否走通。
場景深潛能力正成爲初創企業大模型淘汰賽的一把標尺。與OpenAI用ChatGPT重構工作流、xAI以Grok-4重塑社交相比,中國大模型在商業和消費的應用場景要寬廣得多。王小川押注醫療AI的決絕,或是行業蛻變的隱喻,把技術根系扎進產業土壤,中國大模型才能真正成爲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