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大陸生技進入DeepSeek時刻
旺報社評
跨國藥廠紛紛加碼大陸研發,總部設於英國的全球性生技醫藥公司阿斯特捷利康宣佈25億美元投資計劃,在北京建立第六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美國禮來的北京創新孵化器開始投入運營;日本武田製藥將在成都建立武田中國創新中心。大陸生技產業經過十多年發展,也迎來「DeepSeek時刻」,創新力開始被全球業者看到。
創新力 各國加碼投資
大陸醫療生技正在猛追美國,誕生了大量創新技術。去年以來大陸有39個創新藥、51個創新醫療器械獲准上市,還有超6000種藥物處於研發階段,比十年前增長了12倍。據美國投行Stifel資料,去年大型製藥公司的授權交易中有1/3來自大陸。
大陸的研發成果也展現強大競爭力。生技公司康方生物的雙抗藥物AK112,在非小細胞肺癌的晚期臨牀試驗中擊敗默克公司的Keytruda,後者是去年的全球藥王。另一家大陸生技公司百濟神州一款治療淋巴癌藥物澤布替尼,已在美國規模化銷售,去年前三季度全球銷售超過18億美元。
藥品研發需要經過藥物探索、藥學研究、臨牀測試、審批上市等幾個流程,有耗時長、成本高、成功率低的特點。近年大陸生技產業快速發展,與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很大關係。大陸在2008年啓動「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在此之前,從1985年到2008年,大陸國產1類新藥總共只有5個,在該專項收官的2020年,一年內就新增了15個創新藥。
臺灣生技產業起步比大陸早,已建構完備的產業生態系。2023年臺灣生技產業營業額爲新臺幣7578億元,去年有32家上市櫃生技公司營收創新高,尤其在化學原料、蛋白質藥物、醫療器械等領域,臺灣有很強競爭力。不過受限於市場和人才規模,持續成長需要加強與外部合作。就市場以及產業互補性來看,大陸應是理性選擇。
首先,大陸不斷增長的老年人口催生了巨大的醫藥市場。現在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有3.1億,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未來10年,大陸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每年淨增超過1000萬人。老年人口的增加,將會提高大陸市場對治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老年人常見病,乃至各類癌症的醫藥需求。蛋白質藥物在治療這些疾病中有重要作用,臺灣在這方面的技術和研發優勢,與大陸重點需求十分契合。
譬如,霖揚生物技術公司與大陸新希望集團醫療基金厚新健投,在福建合資成立的基諾厚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將投資1.22億元人民幣,對位於福建的藥品原料藥生產區及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進。該公司對用來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蛋白質藥物司美格魯肽原料藥及製劑有良好的製作工藝。據推算,技改投產後,該公司年產值可達30億元人民幣(約137億新臺幣)。
AI醫療 兩岸共創新局
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大陸龐大、真實、有效的數據庫,對藥物研發至關重要,讓大陸在發展AI醫療方面有難以替代的優勢。AI可以說明生技企業增強現有產品、創建新產品和服務以及提高流程效率,因此已有生技企業將AI用於生產研發。
武田製藥已通過演算法、大模型來開發新分子,還用大數據去測試臨牀試驗方案。但是,醫療生技AI的訓練和測試不僅需要具有相關技術的人才,還需要海量高品質資料。這兩者大陸皆備。大陸不僅有大量AI人才,可以助力企業研發新藥,龐大的人口還能爲藥物研發快速招募到大量患者,提供海量藥品使用資料。正是由於有這些優勢,武田製藥將企業新創新中心選址大陸。
臺灣生技產業發展主要在委託開發與製造(CDMO),多是代工而非上游產品研發。賴清德總統曾表示,臺灣ICT產業、醫療產業、生物醫療產業都很強,智慧醫療、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三者結合,將成爲臺灣另一座「護國神山」。欲竟全功大量的創新研發不可或缺。與市場龐大的大陸合作,有助於提高創新能力。
大陸從去年10月開始對5個品種生物製品的分段生產進行約爲期2年的試點。大陸允許分段生產的生物製品包括:多聯多價疫苗、抗體類生物製品、抗體偶聯類生物製品、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生物製品以及胰島素類生物製品。分段生產可以讓更多中小企業參與藥物的研發生產,臺灣在這幾個開放的品種上也有很強的藥品研發及CDMO能力。這對以中小企業爲主的臺灣生技產業是一個利多。
大陸需要進一步出臺細則和規範來解決生產鏈上的問題。比如,不同廠家生產設備的相容性問題,以及跨地區、跨公司生產容易引起的監管缺失問題。這些問題會對鏈條上的企業形成直接影響,需要大陸從源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