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衝突最大贏家是陸! BBC揭原因:DeepSeek時刻再現
印度與巴基斯坦本月爆發四天短暫但激烈的軍事衝突。(圖/美聯社)
印度與巴基斯坦本月爆發四天短暫但激烈的軍事衝突,雖雙方迅速宣佈停火併各自宣稱勝利,國際輿論卻將目光投向第三方中國大陸。據BBC報導,這場看似地區性的軍事對峙,實際上意外讓中國大陸的國防工業成爲最大贏家。許多專家說,這可以說是DeepSeek時刻再現。
衝突起因於4月22日印控喀什米爾旅遊勝地帕哈甘(Pahalgam)發生武裝襲擊,造成26人死亡,多爲觀光客。印度將責任歸咎於由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組織,並於5月7日展開「辛杜爾行動」(Operation Sindoor),跨境空襲巴方境內「恐怖主義基礎設施」。此舉引發巴方強烈反應,雙方迅速進入空中與飛彈交火狀態。
印方出動法國制「飆風」(Rafale)與俄羅斯制戰機應對,巴方則部署與中國聯合制造的殲-10(J-10)與殲-17(JF-17)戰機。雙方皆稱戰機未越界,僅遠距交火。巴基斯坦聲稱成功擊落多架印度戰機,包括新購的「飆風」戰機,印度則未正面迴應此說法。印方強調,所有飛行員均安全返國,並已達成預定打擊目標,擊斃逾百名恐怖分子。
據路透社(Reuters)引述美國官員的報導,巴基斯坦可能使用陸制殲-10戰機發射空對空飛彈攻擊印度戰機。此舉讓部分專家形容爲中國大陸的國防工業的「DeepSeek時刻」,象徵其武器系統首度在實戰中登場並獲注目,「DeepSeek時刻」是指今年1月中國AI新創公司以具成本效益的技術震撼美國科技巨頭的事件。
一名前解放軍高級上校BBC表示:「這場空戰對中國大陸而言是一場巨大的廣告,中方終於有機會在真實戰場上驗證自家軍武平臺。」報導指出,生產殲-10的中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Avic Chengdu Aircraft Company)股價在衝突後一週內上漲達40%。
然而,並非所有觀察家都同意中國大陸武器表現已證實優越。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拉德威格(Walter Ladwig)指出,儘管有戰機損失報導,印度空軍在5月10日清晨成功對巴基斯坦境內11處空軍基地進行精準打擊,包括拉瓦爾品第(Rawalpindi)戰略性的努爾汗空軍基地(Nur Khan Air Base),這一舉動卻未獲國際媒體充分關注。
拉德威格指出,這次印度空軍遵循標準作戰程序,先壓制巴基斯坦的防空與雷達系統,再攻擊地面目標。儘管巴方部署中國提供的紅旗-9(HQ-9)防空系統,印度仍使用多種飛彈、滯空彈藥與無人機精確打擊關鍵設施。
「看起來這次的攻擊相當精準且具針對性。炸坑位於跑道中央——正是理想位置,」拉德威格說。「若這場衝突持續更久,巴基斯坦空軍需要多久才能恢復這些設施運作,實在難以判斷。」
印中雙方仍處於喜馬拉雅山脈沿線的邊界對峙狀態,2020年曾於拉達克(Ladakh)發生流血衝突。面對中國武器在巴基斯坦手中展現實力,印度國安與軍事決策圈意識到,必須加快對本土國防工業的投資腳步,同時也須加速進行國際軍購。
中國雖未對殲-10參戰發表官方聲明,但中國社羣媒體已出現大量民族主義式的勝利言論。義大利維羅納國際安全研究團隊(International Team for the Study of Security in Verona)中國研究員裡瑙多(Carlotta Rinaudo)指出,儘管目前資訊有限、難以下結論,中國大陸社羣平臺上已充斥民族主義情緒。她說:「當下,觀感遠比真相重要。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纔是真正的贏家。」
作爲巴基斯坦的戰略與經濟盟友,陸正斥資逾500億美元建設「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一個軍事與外交實力薄弱的巴基斯坦,並不符合北京利益。
儘管印巴雙方皆宣稱勝利,BBC指出,真正贏家可能是站在衝突邊緣卻深度參與的中國大陸,其國防工業藉此站上全球軍火市場的鎂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