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調查|徠芬論戰背後:“平替之王”的增長焦慮

21世紀經濟報道實習生塗玥 記者吳立洋

近日,一則不同品牌電動剃鬚刀產品的對比測評,成爲小家電產業的市場焦點。而讓本次事件關注度急劇上升的關鍵節點,則是身爲徠芬創始人、CEO的葉洪新親自下場,暗指測評博主收錢辦事,並指責該博主的哥哥、身爲徠芬前員工的潘堅離職後服務競品打擊徠芬,與其展開隔空論戰。

其實,此次事件涉及的電動剃鬚刀目前並非徠芬的核心產品,而是今年5月推出的新品類。此前,憑藉“戴森平替”標籤出圈的徠芬,最知名產品的一直是高速電吹風。據官方披露數據,高速電吹風曾經帶動徠芬銷售額從2021年1.5億增長至2023年30億,被視爲高端電吹風賽道以性價比取勝的“平替之王”。

但在細分市場高速增長後,電吹風行業開始面臨增長瓶頸: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電吹風品類市場零售額同比下降 10.5%;與之對應的是,同期電動剃鬚刀零售額同比大漲10.5%,同時產品高端化需求升級趨勢顯著。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爲徠芬面向增量市場推出的新品,其無疑對電動剃鬚刀寄予厚望,CEO親自下場的論戰背後,是個護小家電的細分市場趨勢分化,和“平替之王”徠芬的增長焦慮。

性價比雙刃劍

在最初的爭議視頻中,測評博主樓斌Robin通過機身震動、一鏡到底剃淨度等對比測試,從性價比角度得出飛科售價399元的產品優於徠芬699元剃鬚刀的結論。

8月16日,徠芬創始人葉洪新轉發該測評視頻稱“看來有瓜吃了,徠芬剃鬚刀竟然打不過飛科?”並表示要扒一扒號稱獨立客觀第三方的評測機構是怎麼收費的,收錢辦事沒問題,但不能沒有良心。

此外,葉洪新還指出博主樓斌的親哥哥潘堅,正是徠芬的前員工;隨後在17日發文指控潘堅在2022年離職後,持續"靠出賣和打擊徠芬獲利"。

針對上述言論,樓斌也給出了迴應,其表示測試視頻是如實呈現了產品體驗,觀衆自有判斷:“徠芬賣699,飛科才賣399,就算橫評結果是徠芬更乾淨,那也是應該的。”

此次爭論風波,最終以葉洪新在7月18日發文“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並刪除此前相關微博結束。

作爲新興個護家電品牌的創始人,此前曾多次出鏡宣傳徠芬的葉洪新顯然知道創始人親自下場公關帶來的影響。他在指控潘堅的微博中提到,自己很少爲這些小事發聲,“因爲一發聲就是沒格局”。

而促使葉洪新最終直接回應的原因,則是視頻內容中售價699元的徠芬剃鬚刀不及399元飛科剃鬚刀的結論,直接挑戰了徠芬此前平替高端吹風機品牌的“高性價比”策略。

2021年前後,以戴森爲代表的高速吹風機以超2000元的價格收割高端市場時,徠芬推出旗下首款高速吹風機LF01,在外觀設計、核心參數上對標戴森,但價格遠低於後者,徠芬也憑此成爲“中產平替首選”,市場份額快速擴張。

但隨着市場競爭加劇,諸多競爭對手也迅速跟進,推出技術參數相近的同類產品:小米、松下等品牌相繼推出轉速超10萬轉/分鐘、價格在200-300元左右的機型。

同質化產品策略帶來了更高的市場競爭壓力。奧維雲網報告指出,高速電吹風自2021年起已經經歷了4年的高速發展,如今市場已經趨於飽和,2025年上半年零售額份額高達74.7%,同比降低2.5%。由於技術愈發成熟,其高端化價值賣點正在逐漸淡化。

另一方面,“性價比”是市場對比的產物,品牌在與競品進行比較以突出自身優勢的同時,也面臨着被比較的壓力。

GfK中怡康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300元以下成爲吹風機線上主銷價格段,份額同比提升近11個百分點,銷售量增速達76.8%,而這一價格段並不在徠芬399元以上主打產品的優勢區間。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爲曾經“平替經濟”最大受益者之一的徠芬,在面對電動剃鬚刀“性價比”層面的質疑時,其無疑更能清晰地意識到,該論斷對品牌和產品的潛在影響,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爲何徠芬及葉洪新選擇以強硬態度迴應樓斌的測評視頻。

新品類亟待破局

面對吹風機市場愈加激烈的競爭態勢,徠芬的選擇是拓展新品類以開闢增量空間。

2023年10月,徠芬提出掃振一體概念,推出售價299元的電動牙刷,但該產品進展並不順利。葉洪新也坦言:“299元的售價我們只有40%不到的毛利,被70%左右毛利的對手按在地上摩擦。(我們認輸了)這個品類極度畸形,劣幣驅逐良幣,只有坑蒙拐騙滿是套路的可以活。”

今年5月,徠芬發佈旗下首代往復式剃鬚刀產品線——T1 Pro與P3 Pro系列,據其介紹,該系列產品首次將直線電機微型化至個護設備尺寸,攻克了散熱、電磁屏蔽及微型化三大技術難題。

促使徠芬涉足電動剃鬚刀的主要原因,亦是該品類市場的快速增長及其需求變化帶來的入局機遇。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電動剃鬚刀零售額同比大漲10.5%。具體而言,便攜化成爲主流趨勢,市場份額從 2024 年上半年的 23.9% 攀升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33.6%;同時,產品高端化升級顯著,均價同比增加 23.7%,且伴隨着入局品牌不斷增加,產品創新層出不窮。

值得注意是,儘管同屬於個護小家電,徠芬從吹風機切換到電動剃鬚刀賽道,依然面臨一定行業門檻。

產業在線高級分析師王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一方面,在產品層面,吹風機重點在護髮、速幹,剃鬚刀更關注刀網貼合度、震感控制、續航穩定性;另一方面,從用戶角度來看,剃鬚刀男性消費者無疑佔據主流,與吹風機女性消費者相對更多的情況有所區別,由此帶來的消費偏好也存在差異。

此外,徠芬吹風機高速增長的2021年前後,品類正處於缺乏強勢國產競品的藍海賽道;而在當下,剃鬚刀市場早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品牌梯隊,屬於相對飽和的紅海市場。

不過,曾經以技術普惠路線實現破圈的徠芬,同樣具有着自身的優勢。

王娟指出,徠芬“高性能+低定價”的技術普惠策略、垂直整合的供應鏈提升與成本控制策略、精準的產品矩陣與細分市場覆蓋策略等,都可以部分應用於電動剃鬚刀領域,若能在品牌高端化和用戶體驗上持續精進,有望在電動剃鬚刀賽道取得突破。

在今年5月份推出徠芬剃鬚刀產品時,葉洪新曾稱之爲“徠芬的巔峰之作”,“研發投入4年、投資超過1個億”。如今,在測評論戰的市場風波之後,如何將品牌影響力輻射至強勢產品外的賽道,建立消費者對產品力的認知乃至認可,依然是徠芬和葉洪新需要直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