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測評視頻,惹怒了焦慮的徠芬

文 /竇文雪

編輯/子夜

正緊鑼密鼓籌備品類擴張的徠芬創始人,被一條剃鬚刀的測評視頻“惹急了”。

近幾日,徠芬創始人、CEO葉洪新頻頻在微博上發聲。他先是轉發了自媒體博主樓斌的一條測評視頻,暗諷樓斌收錢辦事、沒良心,後又發文配圖爆料了自己與前員工潘堅之間不愉快的往事,指潘堅一直在持續靠出賣和打擊徠芬獲利。

葉洪新之所以會這樣生氣,是因爲從樓斌的測試視頻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徠芬P3Pro的使用效果不如飛科F8,而前者還比後者貴300元。

潘堅與樓斌是親兄弟關係,因此,葉洪新把這條測評,看作是兄弟倆合體幫自己的競品公司飛科做廣告,給徠芬“潑髒水”。

隨後,潘堅與樓斌也針對葉洪新的言論給出了迴應,三個人之間的脣槍舌劍持續了兩天。最終,葉洪新在7月18日發文“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他此前發佈的相關微博也無法查詢,疑似是選擇退了一步,這一事件也暫時落下了帷幕。

圖源葉洪新個人微博

這場“互噴大戰”的背後,實則是徠芬與飛科之間的激烈競爭。

如今,徠芬已經建立了高速吹風機、電動剃鬚刀、電動牙刷三個主要品類,這正好與飛科形成了競爭局面。以“戴森平替”起家的徠芬如今正將電動剃鬚刀視爲新的重點品類,自己即將抓住的“救命稻草”被質疑,葉洪新激烈反擊也情有可原。

只不過,葉洪新的這一系列言論並沒給徠芬“討回公道”。

由於徠芬此前對產品的營銷力度也很大,因此當產品的質量被質疑後,有不少曾在徠芬身上有過不好體驗的消費者也紛紛藉此在評論區吐槽。

作爲一個面向男性消費羣體的品類,電動剃鬚刀這條賽道比高速吹風機和電動牙刷更難闖。

徠芬要講好新的產品故事,並不容易。

1、徠芬創始人與前員工公開“互懟”,前因後果是什麼?

由於葉洪新目前已經刪除了相關微博,只能從市場中流傳的截圖中,梳理出事件的主要經過。

事件的起因是測評博主樓斌在8月15日發佈了一則剃鬚刀的測評視頻,視頻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飛科宣傳飛科F8的弧面刀網技術,視頻測試的結果稱,該技術能讓電動剃鬚刀剃得更乾淨。

只不過,樓斌爲了證實弧面刀網的創新性,還列舉了松下大錘子2.0、博朗9617s、徠芬P3Pro這三個往復式剃鬚刀產品,跟飛科F8做了一個橫向測評。

樓斌發佈的測評視頻,圖源樓斌個人微博

視頻中被提及最多的對照產品就是徠芬的P3Pro,樓斌還拍攝了飛科與徠芬、飛科與博朗的產品對比一鏡到底視頻,以百度網盤鏈接的形式放在了視頻的評論區。

不管是在正片還是在評論區的一鏡到底視頻中都可以看出,徠芬的這款剃鬚刀雖然使用的舒適度很高,但在剃淨度的表現上不及飛科,且價格比飛科還要貴300元,這樣的對比很有拉踩的嫌疑,因此引起了徠芬創始人葉洪新的不滿。

其在8月16日轉發了樓斌的測評視頻,稱“看來有瓜吃了,徠芬剃鬚刀竟然打不過飛科?”並表示要扒一扒號稱獨立客觀第三方的評測機構是怎麼收費的,收錢辦事沒問題,但不能沒有良心。

針對葉洪新的一系列言論,樓斌也在當日晚間給出了迴應,其堅稱測試視頻是如實呈現了產品體驗,觀衆自有判斷,他還表示“徠芬賣699,飛科才賣399,就算橫評結果是徠芬更乾淨,那也是應該的。”

不過,由於葉洪新引爆輿論的出發點,或許是要揭露視頻背後的一些恩怨,因此這場紛爭也很快升級。

葉洪新在上述博文的評論區中就回應網友稱,自己懟的不是樓斌,而是樓斌的哥哥潘堅,潘堅是徠芬的前員工。隨後又在當晚發文配圖,揭露了自己與潘堅此前積攢的矛盾。

在葉洪新的指控中可以看出兩人的矛盾主要有三個。

一是潘堅以零元入股徠芬,未參與融資,因投資人不認可其能力,最終拿了500萬元補償後離職;二是原本雙方在2023年還有合作,但潘堅曾勾結內部員工,將0成本內容合作虛報至50萬元並收款,被公司發現後才永久解除合作。

最後是葉洪新認爲,潘虹在與徠芬分手後,就開始服務徠芬的競品,持續通過出賣和打擊徠芬的業務來獲得收益。

對此,潘堅也先後發佈了兩篇博文迴應。

他表示自己拿500萬元離職的事實背景是,葉洪新拉其入夥時承諾給他股份(上市前給5%+上市後再給2%)。而在雙方談500萬元時,那些股份估算價值已經上億。

對於項目擡高價格的問題,他表示這個項目本身是不要錢的,但有中間人費用;對於葉洪新提到的投資人不認可他的問題,他補充表示“你跟我說的是投資人不認可整個老團隊。”

而在有關與飛科合作的博文中,潘堅稱自己與徠芬不再合作後,雙方沒有任何法律約束條款,自己和其他公司的合作合法合規。其餘的內容則大多是在解釋與飛科合作的原因,稱此次和飛科的合作核心原因是非常認可飛科二十多年的技術沉澱等等。

潘堅的迴應,圖源潘堅個人微博

在這次事件的發酵過程中,雙方各執一詞,也都引來了爭議。

正如樓斌在迴應中所言,徠芬如果要證明自己的產品剃淨度更高,完全可以採用相同的測評方式自證。

而樓斌與潘堅的迴應雖然看起來理性,但兩人之間的親屬關係或多或少會讓消費者懷疑樓斌製作這條測評視頻的真正出發點。

再加上樓斌本是一個善於做拆機視頻的博主,而在這次測評中他沒有采用拆機的形式來做測評,這也讓一些消費者對其測評的客觀性產生了懷疑。

不過,對刪除博文、率先宣佈“翻篇”的葉洪新而言,當下的重任是要帶徠芬在剃鬚刀領域突圍,一場口水戰給徠芬帶不來多少助力。

2、剃鬚刀的生意,沒那麼好搶

網絡中的產品測評視頻其實很常見,葉洪新也表示自己經常看樓斌的測評視頻。

這一次他的反應之所以如此激烈,或許是因爲這款P3Pro,是徠芬在今年5月剛剛發佈的首批往復式剃鬚刀產品之一,算是徠芬拓展新品類走出的第一步。

這個趕在618之前發佈的產品身上,寄託了徠芬很高的期望,按照葉洪新的話來說,徠芬做剃鬚刀“研發投入4年、投資超過1個億”。

徠芬P3Pro,圖源徠芬官網

因此,作爲同樣以電機爲核心技術的品類,電動剃鬚刀成了徠芬在吹風機和電動牙刷之外的重要產品線,對徠芬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而殺入電動剃鬚刀賽道的徠芬,面臨的一個競爭對手就是飛科。

首先,飛科本就是從電動剃鬚刀起步,在電動剃鬚刀賽道中擁有多年的發展經驗。此前,飛科剃鬚刀常年穩穩坐在終端零售市場的銷量市佔率的第一名上,國民知名度很高。

同時,飛科在剃鬚刀中低端市場中的佈局也較爲完善,其剃鬚刀產品大多在100-300元之間,而且款式十分齊全。

而徠芬最新推出的兩款產品,價格在489-699之間,在產品種類、起步時間、價格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競爭力都有待驗證。

除此之外,飛科也佈局了高速電吹風和電動牙刷產品線,這幾乎與徠芬形成了全面競爭關係。

徠芬也早早就爲了規避競爭而選擇率先與飛科溝通。葉洪新曾在微博中表示,自己在去年12月提前拜訪了飛科老闆,溝通希望有更良好的商業氛圍,國產品牌需要團結,減少商業摩擦。整個溝通非常愉快。

但如今,樓斌的測評視頻,相當於將飛科與徠芬之間的競爭擺在了明面上,兩家的商戰明顯已經趨於激烈。

此外,剃鬚刀領域的錢並不好賺,市場已經被很多老牌企業佔據,高端市場有飛利浦、博朗等品牌,中低端市場有飛科、小米等玩家,競爭十分激烈。

再看徠芬的產品——徠芬P3Pro以及另一款產品徠芬T1 Pro,兩款產品的定價都在450元以上,已經到達了中高端的範疇,兩款產品的禮盒款還要額外收費,定價分別在369和749元。

而這樣價格的產品卻在測評中被指不如300多元的飛科,這種對比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消費者的判斷。

對於電動剃鬚刀面向的男性羣體而言,性價比、產品質量、性能是其購買產品的關鍵因素。因此一款電動剃鬚刀一旦被打上“強營銷”“智商稅”的標籤,那麼對整個產品線和品牌聲譽都會產生影響。

除此之外,徠芬這兩款剃鬚刀還曾出現過產能不足的情況。

有報道稱,還沒到618,淘寶、京東等官方旗艦店就顯示徠芬剃鬚刀是缺貨狀態。另據雷鋒網報道,一位接近徠芬的人士表示,徠芬剃鬚刀T1 Pro首批量產數量只有2000臺,P3 Pro的數量更少。

徠芬P3Pro,圖源徠芬官網

這或許導致了徠芬T1 Pro和P3Pro的銷量至今仍不算高。以淘寶中徠芬官方旗艦店的數據爲例,截至發稿,徠芬T1Pro顯示已售1萬+,徠芬P3Pro顯示已售7000+;而飛科F8目前在淘寶旗艦店中的單鏈接中就有超過3萬+人付款。

在市場競爭激烈、銷量不佳的情況下,徠芬也有突圍的壓力,這或許也是這波“口水戰”背後的深層原因。

3、靠“平替”高速增長後,徠芬也有壓力

可能很多消費者都還記得徠芬出圈的那個視頻。

視頻的主角是前紅杉投資人王岑,視頻中,一個吹風機廠商的老闆背對鏡頭向王岑諮詢問題,他稱自己的吹風機已經超越了戴森的吹風機,不僅風力更大、噪音更小,價格還只有戴森的五分之一。

這個老闆就是葉洪新,雙方看似是在討論企業的定位——徠芬究竟要吃戴森還是小米的“蛋糕”,但消費者關注的重點是,“不是3000多的戴森買不起,而是599元的徠芬更有性價比。”

這條視頻讓徠芬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也讓葉洪新看到了互聯網流量的力量。從那以後,市場中有關徠芬的“安利視頻”變多了,產品的銷量也因此水漲船高。

據葉洪新透露,2021年,徠芬高速吹風機剛上市時全年的GMV爲1.3億,而到了2023年底,這個數字已經突破了30億元。

截至今年6月,徠芬高速吹風機累計銷量已經突破1700萬臺,覆蓋了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馬來西亞,已經以接近20%的市場份額超越戴森,成爲吹風機市場第一。

徠芬吹風機,圖源徠芬官網

但時至今日,“戴森平替”的故事越來越不好講了,徠芬也在遭遇其他“平替”的衝擊。

近年來,高速吹風機賽道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GfK中怡康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300元以下成爲吹風機線上主銷價格段,份額同比提升近11個百分點,銷售量增速達76.8%。

但徠芬多數的吹風機產品價格在399元以上,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減弱。

此外,隨着銷量的增加,使用體驗不好的評價也涌現了出來。在社交平臺中,就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徠芬吹風機風力確實很大,低檔都能吹到耳鳴,吹完頭髮還打結,又幹又澀,還不如百元的吹風機。

徠芬的另一條產品線電動牙刷的發展也不順,比如在樓斌的測評視頻下方,就有不少消費者表示只買過徠芬的電動牙刷,但很難用,自己對徠芬這個品牌也不信任了。

產品不能打,自然也沒給徠芬帶來收益。據南都週刊援引媒體報道稱,徠芬前員工透露,2024年全年,徠芬牙刷產品線淨虧損8000萬。

葉洪新也在8月17日發佈的微博中提到,電動牙刷“299元的售價我們只有40%不到的毛利,被70%左右毛利的對手按在地上摩擦。(我們認輸了)這個品類極度畸形,劣幣驅逐良幣,只有坑蒙拐騙滿是套路的可以活。”

徠芬電動牙刷,圖源徠芬官網

在高速吹風機和電動牙刷的發展都遭遇瓶頸的情況下,徠芬也不希望一直貼着“平替”的標籤,這一次推出的兩款剃鬚刀,並沒有明顯對標或者模仿同類產品,還準備進入中高端剃鬚刀市場。

但曾經“平替”路線的本質依靠的是技術,而走高端之路的本質仍然要靠技術。

只有真正靠技術提升產品力,逐漸打消用戶對徠芬品控的質疑,徠芬未來才能在多元化、高端化的路上實現突圍。

(本文頭圖來源於徠芬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