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穩定幣中場戰事:特朗普、華爾街、國家隊,誰在盤裡、桌上?

2025年,全球金融的空氣中瀰漫着一股緊張而亢奮的氣息。

在美國,國會山兩黨議員罕見地達成共識,一部名爲《GENIUS法案》的穩定幣監管法案於2025年6月17日由參議院通過,正待總統特朗普簽署。

在歐洲,被稱爲“史上最嚴”的MiCA法規自2024年12月30日起全面生效。

在東方,香港金管局已公佈首批穩定幣發行人“沙盒”名單。

與此同時,華爾街的巨獸——摩根大通、貝萊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場佈局;科技巨頭如京東、螞蟻集團磨刀霍霍;特朗普第一家庭也率先下場。

穩定幣,這個一度被視爲“幣圈遊戲”的產物,爲何在2025年突然成爲全球監管、金融巨頭和政治力量激烈角逐的中心戰場?

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技術的革命,更是一場關乎未來貨幣霸權、金融版圖重塑和數萬億美元市場的戰爭。

穩定幣:一臺年賺百億的“印鈔機” ?

要理解這場戰爭,首先必須撕掉穩定幣的神秘面紗。簡單說,穩定幣就是數字世界裡的美元。它通過與美元1:1錨定,爲劇烈波動的加密世界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價值尺度和交易媒介。

它的商業模式簡單粗暴,卻又極其有效:

發行商(如Tether、Circle)將用戶存入的真實美元,用於購買高流動性、低風險的資產——主要是美國國債。這些儲備資產產生的利息,便構成了發行商驚人的利潤。

這門生意有多賺錢?看一組最新數據:

公司/項目關鍵數據 (截至2025年中)分析Tether (USDT)-市值1557億美元2024年全年淨利潤130億美元需覈實來源- 持有美債超1200億美元規模最大,盈利能力堪比頂級投行,已是美債市場不可忽視的巨鯨。Circle (USDC)-市值約630億美元2025年6月上市,市值一度飆升至770億美元- 儲備金由“四大”會所每月鑑證緊隨其後,走“合規路線”,高估值反映了市場對受監管穩定幣的極高預期。

當一個市場的頭部玩家僅靠持有美債就能年入百億美金時,它早已不是“幣圈的遊戲”,而是一臺名副其實的、建立在美元信用之上的數字“印鈔機”。

這臺印鈔機,正在吸引全世界最頂級的獵食者。

全球監管“大會戰”:從蠻荒到持牌 ?️

2025年,穩定幣的“蠻荒西部”時代宣告結束。全球主要經濟體不約而同地完成了監管拼圖,核心思想只有一個:收編與規訓。

合規,不再是選擇題,而是生死題。

2025年6月17日,美國參議院通過《GENIUS法案》,爲穩定幣戴上了“金箍”。核心條款直擊要害:

•100%儲備金要求:必須由美元現金、短期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全額支持。•強制透明:每月必須公開披露儲備金構成,禁止儲備資產再抵押。 •明確准入:僅“獲准支付穩定幣發行人”可在美髮行穩定幣,非銀行機構需獲聯邦或州監管批准。

這標誌着美國對穩定幣的態度從觀望轉向收編,意圖將合規的美元穩定幣打造成美元霸權在數字時代的延伸。

歐盟的《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自2024年12月30日全面實施,對穩定幣的監管堪稱嚴苛,不僅同樣要求1:1的流動性儲備,更直接宣判了算法穩定幣的死刑,徹底杜絕類似Terra/Luna的崩盤風險。

2025年5月30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穩定幣發行進入“持牌經營”時代。首批進入監管沙盒的機構包括:

•京東科技子公司:京東幣鏈科技(計劃發行港元/美元穩定幣)

•渣打銀行牽頭的合資公司(聯合Animoca Brands、香港電訊)

•螞蟻集團確認將申請牌照,但未進入首批沙盒名單。

香港的目標非常明確:在嚴格監管下,成爲全球合規數字資產的樞紐和連接東西方的“超級連接器”。

巨頭下場:一場沒有旁觀者的牌局

監管的清晰化,如同發令槍響,傳統金融、科技巨頭和政治力量紛紛衝入賽道。

•摩根大通 (JPMorgan):其區塊鏈平臺Kinexys(原Onyx網絡)日均交易額超20億美元,並與Coinbase合作試點“存款代幣”。 •貝萊德 (BlackRock):全球最大資管巨頭推出的BUIDL基金(代幣化美國國債基金),規模突破30億美元,佔據代幣化美債市場40%份額。憑藉“自帶收益”和“頂級信用”的特點,直接與USDT、USDC搶奪“數字美元”的生態位。

•京東:計劃通過穩定幣將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其子公司京東幣鏈科技已在香港沙盒測試,預計2025年Q4推出穩定幣。 •螞蟻集團:以香港爲全球總部申請穩定幣牌照,計劃通過區塊鏈平臺Whale推動零售支付與綠色金融。

•特朗普家族:2025年3月25日,由特朗普兒子埃裡克·特朗普運營的公司宣佈推出穩定幣USD1,儲備資產由BitGo託管。無論動機如何,第一家庭的親自下場,無疑將穩定幣的博弈推向了新的高潮。

顛覆現實:支付革命與價值互聯網 ?

這場戰爭爲何如此激烈?因爲穩定幣的顛覆潛力,遠不止於加密交易。

一個驚人的數據足以說明一切:

2024年,全球穩定幣總轉賬量達27.6萬億美元,首次超過Visa與Mastercard總和(25.6萬億美元) ,數據源自CEX.IO報告。

這意味着,一個基於區塊鏈的、7x24小時不間斷、近乎零成本的全球支付網絡已經成爲現實。

從阿根廷街頭用USDT購買咖啡,到中俄貿易商使用穩定幣繞開SWIFT進行結算,穩定幣正在真實世界中展現野蠻生命力。

而這僅僅是開始。以貝萊德BUIDL基金爲代表的RWA(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正在打開一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未來,股票、債券、房產、藝術品,一切有價值的資產都可以被代幣化,在一個統一的全球網絡上高效流轉。穩定幣,正是這個未來“價值互聯網”的底層結算貨幣。

深水區:風險、衝擊與大國博弈

當然,這場變革並非沒有代價。

•對銀行的衝擊:當用戶可以選擇將資金放入一個比銀行活期利息更高、流動性同樣好的“數字美元”錢包時,傳統銀行的存款基礎將受到侵蝕。

•金融穩定風險:千億規模的穩定幣一旦發生擠兌,其拋售美債的行爲可能衝擊短期金融市場,構成系統性風險。

然而,在所有風險之上,是更深層次的大國貨幣博弈。美國精英層已經清晰地認識到,與其禁止一個無法根除的事物,不如將其納入體系,爲己所用。

通過爲美元穩定幣提供監管背書(如《GENIUS法案》要求儲備金必須投資美債),美國正在藉助私營部門的創新力量,在全球數字經濟中建立一個“數字美元區”,以此對抗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和零售場景的擴張。

這本質上是一場利用技術和市場力量,來鞏固和延續美元霸權的陽謀。

結語:分佈不均,必將瘋狂 ?

回顧2025年,穩定幣的江湖,已不再是草莽英雄的天下。牌桌上坐滿了華爾街的金融家、硅谷的工程師、國會山的政客和世界各國的監管者。

究其根本,貨幣是用來進行貨物交易的。目前各類穩定幣都還停留在離岸人民幣的場景,對於國內大多數居民來說,是在岸人民幣的一種配資方式。

而爲什麼會越來越走向瘋狂?這是供需關係決定的。因爲加密貨幣鼻祖比特幣,就是天生的“稀缺貨”,其數量在發佈第一枚比特幣的時候,就確定了總的數量。隨着穩定幣的不斷破圈,從資產變成可流通的貨幣,其供不應求的局面會加劇。

從數量有限來看,比特幣天然就像“黃金”;但從發行機制來看,比特幣天然就是“龐氏”。因爲比特幣系統每約4年(210,000個區塊)將區塊獎勵減半。例如,最初每個區塊獎勵50枚比特幣,隨後每四年減半,當前(2025年)每個新區塊獎勵約6.25枚比特幣。

簡單說就是,只要你先入局,那麼同等投入下、一定會比後入局的人賺得多。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遊戲。而穩定幣本身是充當美元和加密貨幣的交易轉化橋樑,現在直接變成美元的替身了,也就給比特幣帶來了無數的潛在買家。

或許,只有技術的再次顛覆式發展,纔有可能打破加密貨幣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