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名家瞭望/美改變民眾經濟感受 挑戰大

美改變民衆經濟感受 挑戰大。(美聯社)

在官方機構及新聞媒體報導美國消費者支出與就業表現亮眼、或吹捧美股狂漲之際,卻有36%美國民衆認爲經濟情勢不佳、41%覺得一般般,合計超過75%。這種經濟表現與民衆認知之間的落差可能產生各種深遠的影響,包括幫助美國總統川普勝選。

但究竟是何原因造成這種情況?應該在於資訊不對稱與資訊落差,但在這個高度專業化與互聯的複雜經濟裡,個人無法進行全面性的觀察及探索,以確保自己的信念與基本現實相符。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史賓塞。(路透)

由於個人的驗證不切實際或不可行,我們依賴各種資訊中介,包括傳統媒體、政府,或是像氣候科學家等專家。在當今的數位時代裡,社羣媒體平臺和線上來源也在我們的資訊生態系佔據重要地位。

這些中介機構或個人若要縮小資訊差距,就必須值得信賴,但美國民衆已不認爲它們值得信賴。

2023年蓋洛普調查顯示,美國民衆對媒體和政府等機構的信任度已降至歷史低點,只有18%受訪者信任報紙,14%相信電視新聞,8%覺得國會可信。相較下,有76%美國民衆「非常」或「相當」相信科學家們的作爲是爲了公共利益,質疑者也爲數不少,尤其是自稱共和黨人的受訪者。

美國民衆爲何不信任那些理應協助縮小資訊差距的機構?原因之一是經濟瑰麗表現的消息,未能反映民衆荷包的實際狀況。

所得分配數據有助說明這些現實,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已嚴重衝擊了美國底層50%家庭的資產負債表。2010年這個族羣僅佔家庭總淨資產的0.7%。之後經濟雖局部復甦,但新冠疫情及其通膨效應迫使聯準會(Fed)升息,增加民衆借貸與生活成本。現在,超過25%的美國家庭將95%以上所得用於購買必需品,很容易受到衝擊,更遑論累積財富。

2024年美國家庭淨資產總額爲154兆美元,底層50%的家庭淨資產爲3.8兆美元,僅佔總資產的2.5%。換言之,約6,600萬美國家庭平均擁有5.8萬美元的資產淨值,許多家庭的資產更遠少於此。最頂層10%家庭掌握着美國家庭總財富的三分之二,而其餘90%家庭則擁有剩下的三分之一。

因此,不難理解爲什麼美國人不信任那些跟實際經驗完全不同的樂觀經濟報導,即使新聞媒體確實強調了許多美國民衆的經濟困境,但報導內容卻未催生出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和行動,大幅削弱了民衆對整個中介體系的信心。某種程度上,民衆開始認爲傳統媒體不是在說謊、就是蠢到不行。

民衆日益不信任傳統資訊來源,使替代的傳播媒介有機可乘,但這些媒介很可能不可靠。在整個過程中,網路及社羣媒體不僅推波助瀾,還使情況更加複雜,因爲提供大量未經驗證的消息來源,結果可能造成社會嚴重兩極化。

顯而易見的是,Facebook、X和TikTok等社羣平臺已成爲同溫層的大溫牀,個人基於共同信念選擇自己所屬的羣體,而羣體會影響成員的觀點,強化該羣體對「事實」的不同看法。對許多人而言,一些具爭議性的信念實際上不是信念,而是被用來驗證同溫層成員對某件「事實」是否忠誠,例如川普被偷走2020年大選勝利的說法。

在此背景下,恢復對現實的共同基準認知,無疑是艱鉅任務。美國民衆大相逕庭的經濟體驗,源自於財富不平等加劇和其他許多生活困境,只會加劇這項挑戰。

(作者Michael Spence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林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