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名家瞭望/東協展雄心 扮正向改變力量

馬來西亞總理兼財長安華。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5年將爲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ASEAN)開啓一段關鍵性的篇章,恰逢馬來西亞擔任輪值主席。在一個益發分裂成競爭區域的世界,馬來西亞正大力推動「2045東協社會願景」。

這項策略長期計劃的目標,是引導東南亞未來20年的經濟成長與繁榮,寄望於塑造一個具有包容性與堅韌性的未來,底定整個東南亞的和平以及繁榮。

目前東南亞再度站在超級強權敵對的前線,但東協仍堅持強化區域和平、穩定與發展的理念。現在東協涵蓋十國,人口超過6.6億,各成員國的政治情勢不同,卻仍是全世界經濟動能最強的區域之一。現在東帝汶成爲東協的正式成員,代表東協又邁進一大步,涵蓋整個東南亞的地理區域。

馬來西亞在東協輪值主席任期內,將在「東協2025」指引下,以共享進步爲願景,達成包容與永續。

由於全球在戰略競爭與氣候干擾等領域,正陷入高度緊張,因此東協的合作精神變得空前重要。東協面對的抉擇十分明確,就是必須邁向團結,否則將面對整個亞洲及更廣泛地區不斷增強的分裂動能。東協不僅要捍衛穩定,更要塑造公正的區域秩序,包括終結緬甸的動亂。

東協的發展路線將是與毫無節制的資本主義保持距離,抗拒外來強權靠國家補貼扭曲貿易所造成的影響。東協將擁護成長與人類福祉相結合的模式,以教育、醫療及脫貧爲優先要務。要達成永續經濟成長,不僅要靠生產力,也有賴於對適當生活條件與人力資本投資的承諾。

馬來西亞對東協的管理職責也以擴大外向結盟爲目標,與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及紐西蘭等「東協+6」夥伴,以及新崛起的金磚國家(BRICS+)更深度交流。這些夥伴關係將能吸引外來投資,擴大市場準入,並加強基礎建設。

這些主張與馬來西亞的「2030新工業大藍圖」相互配套,目標是促進製造及物流業。新冠疫情時期的經驗,凸顯馬來西亞必須強化本身韌性與分散夥伴關係,以降低全球供應鏈脆弱的風險。

要解決這些弱點,東協必須投資於製造業,強化互聯,並且降低貿易干擾的風險。分散生產基地與貿易路徑,加上與東協+6及金磚國家等國家交流,有助確保東協在全球供應網路的不可或缺地位。投資於港口、鐵路、公路等基礎建設,與鞏固東協的國際貿易關鍵節點地位,息息相關,尤其是電子與農業等具有高衝擊性的產業。

東協強化韌性策略的關鍵要素之一,在於數位化轉型。東協採用人工智慧(AI)、區塊鏈與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科技,致力於提升供應鏈透明度與風險控管。在動盪的全球環境下,這些數位基礎設施將成爲強化經濟穩定的工具。

東協拒絕屈居於全球經濟的參與者,而是以影響全球經濟爲目標,包括塑造治理、經濟成長模式與文化議題。東協的雄心將超越本身的疆域,奮力成爲全球舞臺上一股正向改變的力量。東協崛起必須落實的具體成果,就是推進和平、正義與繁榮。

(作者Anwar Ibrahim是馬來西亞總理兼財政部長、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