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球名家瞭望/巴塞爾協議面臨生死關頭
NatWest集團董事長戴維斯Howard Davies(聯合報系資料照)
巴塞爾3.1(在美國被稱爲「巴塞爾終局」)就此完蛋了嗎?我們是否該向巴塞爾委員會(BCBS),及簽訂各類全球銀行監管協議以設立最低資本要求的理念,揮手告別?許多人士似乎如此認爲。長期以來,巴塞爾委員會的各項建議一直備受批評,尤其是在大西洋西岸。
2023年,美國聯準會(Fed)在矽谷銀行(SVB)等中型機構破產的鼓動(或刺激)下,提出了一個方案,平均提高美國銀行業的資本要求19%,遭遇華爾街金融業者強烈反對。
所以Fed退縮了,並設計出新提案,讓先前建議的影響減半。但就連這些被稀釋的措施也面臨質疑,甚至在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前,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就已表明,不會支持這些提案。
歐洲決策當局的日子也不好過。法國總統馬克宏認爲,歐盟需要在美國退縮後,重新考慮巴塞爾3.1的實施計劃,「不能成爲全球唯一一個執行該方案的經濟區」。歐洲銀行業不斷遭美國同行蠶食本土市場,提高了此議題的政治敏感度。
就連在啓動巴塞爾委員會時扮演關鍵角色的英國央行,也承受壓力。如今英國當局認爲,監管當局更應致力於提振競爭力和成長。若進一步提高銀行資本要求,尤其是針對小企業貸款的資本要求,不符合此目標。
去年5月接任巴塞爾委員會主席的瑞典央行總裁特德恩(Erik Thedéen),將遭遇艱鉅挑戰,其中之一是各國對各項事實幾乎毫無共識。
可能有人以爲,巴塞爾3.1實施後,美國銀行業的資本水位將與歐盟銀行業一致。事實遠非如此。美國銀行業者認爲,Fed的提案弱化自身競爭優勢,馬克宏的看法卻相反。歐洲銀行業經常引用顧問業者Oliver Wyman在2023年發佈的報告顯示,歐盟大銀行的普通股權益第一類(CET 1)資本比率,比美國同業高出3%以上。
鑑於巴塞爾進程是在全球金融海嘯後不久啓動的,卻在收尾階段陷入僵局,確實令人意外。巴塞爾III的核心條款於2010年11月首次公佈,當時非常迅速地完成,而這份最新版本理應只是「整理」工作,卻比主協議更具爭議。
問題的一部分在於推動改革的政治動力已減弱。巴塞爾協議的推動力,來自在金融海嘯後被迫迅速行動的20國集團(G20),但在去年底的巴西G20峰會上,幾乎沒有關於巴塞爾的消息。顯然金融海嘯正逐漸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這不是一件好事,監管當局會說,關於巴塞爾之死的報導過分誇大,但若不採取緊急措施,這位患者可能真的會不治。澳洲和新加坡等已實施新規則的國家遲早會開始抗議,整個進程可能因此徹底崩潰。
無論如何,美國已迎來新任財政部長貝森特,歐盟也將迎來新的金融服務執委艾布魁爾克。二人都需要時間適應新角色,但也須儘快會面協調。當前的局面更像「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而非「終局」(Endgame),而果陀本人最好快點現身。
(作者Howard Davies是NatWest集團董事長、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廖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