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關店3.9萬家,“跑馬圈地章”結束,連鎖藥店下一章講什麼?
隨着一批批玩家退場,藥店跑馬圈地的故事似乎講到了“終章”。
據中康數據預測,2024年全國零售藥店關店數量約3.9萬家,閉店率達到5.7%,平均每天有107家藥店倒閉。
行業加速洗牌下,能留在桌上且有話語權的玩家已經不多了。而不再跑馬圈地,大規模擴張的增長手段逐漸失去效力之時,什麼又可以幫助藥店擺脫困境、撬動新增長?
“萬店時代”的廝殺必然激烈
其實,在“萬店時代”來臨時,藥店行業就在迎來出清命運。大批門店關閉的劇情,早已寫好。
我們先將指針撥回2021年左右,可以發現彼時連鎖藥店上市公司開始通過自建、加盟、收購等方式,加快拓店步伐。而後在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益豐藥房等頭部連鎖藥店公司的推動下,藥店扎堆出現,比肩奶茶店、便利店擴張態勢,相關市場的體量越來越大。
國家藥監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藥店門店總數接近66.7萬家,與2022年相比,增加了約4.4萬家,其中,單體門店增加約1.8萬家,連鎖門店增加約2.6萬家。
但多了就捲了。當行業越來越飽和,需求難以跟上供給,必然帶來更加激烈的競爭,誰卷不過就得接受淘汰的事實。
與此同時,消費端的便利性、實惠性需求驅動下,互聯網購藥平臺也要來分一杯羹。
摩熵醫藥數據庫顯示,網上藥店銷售額從2020年的378.58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543.02億元;2024年上半年銷售額已超過270億元,同比增長7.17%,全年銷售額有望突破600億元。
這種情況下,線下門店的客源進一步分流,藥店之間的比拼更加焦灼,甚至發展出“貼錢賣藥”“零利潤擴張”的路徑。
多股勢力夾擊之下,最“有苦說不出”的可能就是那些中小型單體藥店,面對連鎖巨頭、大型互聯網購藥平臺,天然不佔據優勢,只能被迫接受“悄無聲息地來,悄無聲息地走”的命運。
而留在牌桌上的頭部連鎖藥店,日子依然不太好過,仍在持續面臨競爭升維、醫保控費、集採壓價等多方壓力,最終反饋至一份份財報中。
根據財報披露,2024年前三季度,國內六大已上市的民營連鎖藥店(包括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漱玉平民、健之佳)中,僅益豐藥房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其餘企業都出現了利潤下滑,其中漱玉平民的歸母淨利潤下降幅度最大,達到108.15%。
警鐘敲響,連鎖藥店“求變”也已成定局。
消費需求總能帶來“轉型靈感”
經歷過幾輪廝殺之後,向好發展仍然是藥店行業的使命。
對此,政策端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
目前,政策方面對於藥店行業堅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原則,多地已發文暫停新增定點藥店。
比如,今年2月份,福建省寧德市醫保局發佈關於暫停受理零售藥店申請定點協議管理業務的公告,決定自2025年3月1日起,暫停受理零售藥店申請定點協議管理業務,同時明確將在出臺醫保零售藥店醫保定點資源配置管理辦法後,依據相關規定重新辦理申請。
這釋放出來的一層信號是,行業內卷正受到控制,競爭格局正在得到進一步理清。此種情況下,頭部連鎖藥店可能也更能沉下心來變革。
那麼,該往何處變?
對於頭部連鎖藥房而言,這個問題也並不難回答,消費需求往往可以帶來“轉型靈感”,在其指引下,企業新的增長路徑也出現了。
比如“藥店+”:益豐大藥房通過自建與併購並舉的策略,廣泛佈局中醫館、中醫坐堂、門診部、店內診所及互聯網醫院等多種形態;健之佳在醫藥零售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便利店、中醫診所、社區診所、體檢中心等多元化業務……
從這些動作可以看出,消費市場對藥店的需求不只有購藥,還涵蓋健康諮詢、慢病管理、保健養生等環節。
也正如北京大學藥學院藥事管理與臨牀藥學系教授史錄文所言:“社會藥房的職能在逐步拓寬,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藥品銷售,而是從單純的藥品提供者向更爲全面的健康服務提供者轉變。”
而隨着職能愈發全面、業務條線越來越多,藥店踏上數字化發展道路,提高效率、把控成本,也是自然而然。
尤其在AI浪潮席捲的當下,擁抱新興技術至關重要。
“不擁抱AI,將無法與消費者溝通;不擁抱AI,企業內部不可能降本增效。”中康科技副總裁李俊國曾表示,“AllinAI將是醫藥工商企業經營續航的基礎門檻。”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近年各大頭部連鎖藥房發力AI的決心更加明顯。
例如,大參林已率先引入AI技術優化運營流程,其開發的“AI小參”系統可實現藥品管理、用藥諮詢及員工培訓等功能,成爲業內較早將AI深度融入業務場景的案例。
在今年1月的機構投資者交流活動會議紀要中,老百姓也強調,未來公司將繼續深耕數智化,並挖掘AI人工智能技術在供應鏈管理、合規經營、藥事服務及降本增效方面的結合及運用。
不過,隨着“藥店+”“AllinAI”等成爲行業共識,藥店領域很可能會迎來新一輪多維度的博弈。屆時,高效、專業、多元的行業面貌或許也會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