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來關了11次 美政府爲何有獨特關門文化

近年來讓美國政府關門淪爲政黨討價還價的工具,已成了一種常態。(美聯社)

自1980年以來,美國政府已關門第11次。而在其他國家,縱使身處戰爭或憲政危機,政府仍能繼續運作。爲何這種獨特的美國現象一再發生?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政府關門是很壞的消息,通常是革命、入侵或災難造成的結果。但在美國,這已成爲某種政治領袖的討價還價工具,甚至成了一種常態。

BBC新聞網指出,美國聯邦政府系統讓不同黨派控制政府不同部門。而這結構是由美國開國元勳所設計,在於促進協商和審議,但近年來卻適得其反。

這是由於1980年在美國前總統卡特主政時期,司法部長對1884年的《反超支法》(Anti-Deficiency Act)作了狹義解釋,禁止政府在未經國會批准的情況下,便籤訂合約。原本將近1個世紀,一旦預算出現缺口,政府仍會允許必要的支出繼續存在。但自1980年後,政府便採取更嚴格的立場:沒有預算,就沒有支出。而這解釋使美國有別於其他非議會制民主國家,例如巴西,就是靠強大的行政部門,得以在預算僵局期間維持運作。

美國政府首次關門是在1981年,當時雷根總統否決了一項開支法案,關門持續了幾天。而在這之後,至少發生了10次類似事件,導致政府機構關閉,時間從半天到超過1個月不等。至於上次關門,則是從2018年12月21日,一直持續到2019年1月25日,創下美國史上最長紀錄。

儘管美國政府關門時,如社會保障金支付,還有軍事運作等一些必要服務,都會繼續進行,但數十萬計聯邦員工卻無法領薪水。

白宮估計,在川普總統第一任期內, 2018—2019年持續了35天的關門,每週使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降低0.1個百分點。而在世界其他地方,這種關門幾乎不可能發生。大多數歐洲民主國家採用議會制,以確保行政和立法部門由同一政黨或聯盟控制。理論上,議會可能拒絕通過首相或總理提出的預算,但這通常會觸發新選舉,而不是像美國這樣,導致國家公園、退稅和食品援助計劃等服務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