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今中午12:00起關門 80年代以來已10次經驗 學者提解方

距離美國政府關門期限,臺灣時間10月1日中午12時,僅剩不到3小時。(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國會執政黨與在野黨對立,使得預算審議陷入僵局。距離聯邦政府再度關門僅剩數小時,國會在最後時刻達成妥協的前景渺茫,現行預算將於美東時間9月30日午夜12時(臺灣時間10月1日中午12時)失效,政府機關極可能進入關門狀態。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已發生過超過10次政府機關關門。

綜合美聯社、日本《每日新聞》報導,共和黨提出一項短期措施,讓政府運作暫時維持到11月21日。但民主黨要求該法案必須處理他們在醫療保健上的訴求。他們希望推翻川普總統今夏通過的《大而美法案》中的醫療補助(Medicaid)削減,延長稅收抵免,使數百萬透過《平價醫療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設立的保險市場購買保險的人們,能負擔得起更實惠的醫療保險費

最近一次美國政府關門發生在川普第一任期,從2018年底持續了35天。原因是圍繞美墨邊境築牆的經費,國會兩黨嚴重對立。當時數十萬名聯邦政府職員被迫留在家中或無薪上班。部分國家公園以及首都華盛頓的觀光博物館也被迫暫時關閉。

政府關門並非僅在共和黨執政時發生。在柯林頓政府時期,1995年底因共和黨主導的國會與白宮在削減財政赤字措施上對立,導致累計21天的政府關門。當時造成年金給付與醫療保險業務延遲,讓國民生活陷入不安。

在2013年歐巴馬主政時期,因共和黨反對爲俗稱「歐巴馬健保」的《平價醫療法案》編列預算,導致政府關門16天。國家公園與研究機構一度關閉。根據美國媒體報導,經濟損失估計達到240億美元(按現行匯率約7312億元臺幣)。當時歐巴馬總統爲優先處理財政問題,還取消了原定的東南亞訪問,對外交也造成影響。

政府關門象徵着政府與國會的機能失靈,也在心理層面加深了國民對政府的不信任。2013年關門時,美國蓋洛普民調顯示,國會支持率從19%跌到約10%。

因此,要求進行制度改革的聲音不斷出現。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蓋爾(William Gale)在2019年在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建議,主張應該建立一套機制,即便政府預算未獲通過,也能自動延續,藉此防止未來的政府關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