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億競買德國超市,劉強東要改寫零售版圖?
劉強東正以驚人的資本魄力掀起新一輪跨國併購潮。7月24日,德國電子產品零售巨頭Ceconomy發佈聲明,確認與京東就收購事宜展開洽談,而同一時間,京東擬以40億港元收購香港佳寶超市的消息也不脛而走。兩筆交易若全數落地,總金額將突破200億元人民幣,這不僅是京東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資本運作,更被視爲中國電商巨頭重塑全球零售格局的關鍵一役。
歐洲戰場:溢價22.7%搶奪千店零售龍頭**
劉強東此次瞄準的Ceconomy堪稱歐洲3C零售“隱形冠軍”。這家總部位於德國的企業,旗下運營MediaMarkt、Saturn兩大連鎖品牌,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12個國家擁有超1000家門店,年觸達消費者超22億人次,擁有4300萬會員。其財報顯示,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28.2億歐元,同比增長4%,經調整息稅前利潤達2.9億歐元,連續九年保持盈利增長。
更令劉強東心動的是Ceconomy的“生態價值”。除零售業務外,該公司還爲海爾、博世等品牌提供線下展示空間,並孵化出PEAQ、KOENIC等自有品牌,貢獻了可觀的利潤。京東提出的收購方案顯示,其願以每股4.6歐元的價格入股,較Ceconomy 7月23日收盤價溢價22.7%,對應整體估值高達22億歐元(約合185億元人民幣),較當前市值溢價約9%。
然而,這筆交易面臨重重阻礙。Ceconomy股權結構高度分散,第一大股東凱勒哈爾斯家族持股27.9%,其創始人遺孀海爾加·凱勒哈爾斯曾以12億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第二大股東爲擁有260年曆史的漢尼爾家族,第三大股東則是與麥德龍創始人施密特家族關係密切的Meridian Stiftung基金。“這些歐洲老牌財團對出售股份態度謹慎,部分股東明確表示反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Ceconomy在聲明中也強調“尚未簽署任何協議,收購要約能否提出存在不確定性”。
亞洲棋局:40億港元暗戰香港零售市場
在歐洲戰場膠着之際,劉強東同步推進的香港佳寶超市收購案顯得更爲“務實”。據知情人士透露,京東與佳寶已於4個月前簽署協議,雖對外宣稱“實際交易金額遠低於40億港元”,但市場普遍認爲,京東看中的是佳寶在香港社區零售領域的深厚根基——其門店網絡覆蓋新界、九龍等核心區域,與京東“即時零售”戰略高度契合。
“京東計劃通過供應鏈改造盤活佳寶門店。”零售行業分析師李明指出,京東在香港已運營多個前置倉,若能整合佳寶的線下網點,可快速構建“1小時達”配送體系,直面阿里巴巴支持的惠康超市、屈臣氏等競爭對手。數據顯示,香港即時零售市場規模2024年突破200億港元,年增速超30%,成爲電商巨頭必爭之地。
劉強東的資本棋局:全球化與本地化的雙重博弈
這兩筆併購案暴露了京東的深層戰略意圖。一方面,通過收購Ceconomy,京東可獲得歐洲成熟的線下零售網絡,彌補其在海外市場的短板。目前,京東國際業務收入佔比不足5%,遠低於阿里巴巴的12%;另一方面,拿下佳寶超市則能鞏固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供應鏈優勢,爲未來拓展東南亞市場提供跳板。
“劉強東正在複製亞馬遜的路徑——以電商爲核心,通過併購構建物流、零售、技術的生態閉環。”長江商學院教授李偉分析稱,但京東面臨的風險同樣顯著:Ceconomy股東結構的複雜性可能拖慢交易進程,而香港零售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整合難度不容小覷。
資本市場對京東的激進擴張態度分化。7月25日,京東港股股價微漲0.8%,但摩根士丹利發佈報告警告:“若併購失敗或整合效果不及預期,可能影響公司現金流和估值。”與此同時,花旗銀行則上調京東目標價,認爲“全球化佈局將提升長期競爭力”。
老錢與新貴的對決:一場未完成的資本博弈
隨着談判進入關鍵階段,劉強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在歐洲,他要說服的是傳承數代的家族財團,其決策邏輯遠非商業利益所能涵蓋;在香港,他則需在本土化運營中平衡效率與文化衝突。這兩場併購戰的結果,不僅將決定京東未來十年的增長軌跡,更可能重塑中國電商出海的競爭範式。
截至發稿,京東官方對兩筆交易均未置評,僅表示“持續關注海外市場機會”。但可以確定的是,劉強東已按下全球化加速鍵——無論是200億的資本豪賭,還是與歐洲老錢的博弈,這場零售業的權力遊戲,纔剛剛拉開帷幕。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青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