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估值超180億元!劉強東在歐洲繼續“買買買”

《科創板日報》7月31日訊(記者 徐賜豪) 劉強東離在海外再造一個京東的目標更近了。

京東集團今日(31日)在港交所公告,決定通過全資間接附屬公司JINGDONG Holding Germany GmbH向歐洲消費電子產品零售商MediaMarkt及Saturn的母公司CECONOMY AG所有股東作出自願公開收購要約,以每股4.60歐元的現金對價收購CECONOMY的所有已發行及流通的不記名股份,並建立戰略投資夥伴關係。

這將使交易總價值達到約22億歐元(約25億美金),摺合人民幣超180億元。 Ceconomy在另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報價比其7月23日3.75歐元的交易價溢價23%。此前,媒體報道稱京東正在洽談收購Ceconomy。

該交易若成功完成,這也標誌着京東國際化戰略從跨境模式向本地運營的關鍵轉型。

京東加註歐洲市場

Ceconomy總部坐落於德國,是歐洲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之一。其主營品類聚焦於IT、手機、家電等3C產品,旗下經營着MediaMarkt、Saturn等知名超市。

在歐洲市場,Ceconomy佈局廣泛,共擁有1030家門店,每年能夠接觸到超過22億次的消費者,擁有4300多萬會員,市場影響力不容小覷。

從銷售渠道來看,Ceconomy實現了線上線下全覆蓋。不過在2023/24財年,其總計224億歐元的銷售額中,線上部分僅佔51億歐元,線上業務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依據戰略投資協議,京東將助力Ceconomy加速向歐洲領先的全渠道消費電子產品平臺轉型。在此戰略規劃中,Ceconomy在歐洲會維持獨立運營狀態,擁有當地獨立的技術架構,並且暫無對人員、員工協議以及辦公地點進行調整的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Ceconomy的監事會與管理委員會對此次公開收購要約給予了全力支持。但該交易尚需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預計將於2026年上半年完成

實際上,京東在歐洲市場的佈局早已開啓。2022年1月,京東在荷蘭落地全渠道零售品牌 Ochama,模式爲全品類的“超級倉店”;後續又拓寬履約模式,合作增加了更多自提點和自提櫃。

據京東方面此前向《科創板日報》記者提供的數據,2024年1月至10月期間,Ochama 在波蘭和德國的訂單同比增長了284%。

2025年4月,京東重啓歐洲在線零售品牌Joybuy,在倫敦地區試運營全品類在線零售品牌Joybuy,目前已在倫敦地區提供當日和次日達服務。

如今,京東在歐洲市場已經實現了“Ceconomy線下+ochama線上+在線零售Joybuy”的“線上線下”協同的歐洲市場格局。

京東國際化戰略轉向

京東此次收購反映出其國際化戰略的重大調整。

劉強東在今年618分享會上明確表示,京東不走跨境電商模式,而是要在海外做本地電商,在當地組建團隊、進行採購發貨,只銷售有品牌的商品。

實際上,京東由於海外擴張的受挫,一度放緩了國際化步伐。

早在2015年,京東開始入局東南亞電商,採取自建物流、自營電商的重投入模式,一度進展順利。與Provident Capital在印尼成立的合資公司JD.ID還獲得過印尼互聯網Gojek投資,估值超過10億美元。然而,隨着東南亞電商平臺競爭加劇,京東逐漸收縮戰線,2023年先後宣佈停止在泰國和印尼的電商和物流服務。

與此同時,京東也在部分海外市場嘗試B2C跨境平臺模式,後來又轉型爲B2B平臺,但最終在2022年關停。

綜合來看,京東早期的海外嘗試多因物流成本高企、供應鏈本土化不足,難以與諸如Shopee、Lazada等本土化運營的對手競爭,導致其一度收縮。

與此同時,近幾年Temu、速賣通、SHEIN和TikTok等跨境電商平臺已憑藉低價、社交裂變及柔性供應鏈等模式在海外電商市場成長迅速,也讓京東重新思考差異化的突圍路徑。

有觀點認爲,京東在歐洲的自營品牌Ochama和Joybuy雖已開始試水“小時達”服務,但受限於本地供應商體系的缺失,其商品品類(SKU)有限、價格缺乏競爭力,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收購Ceconomy被視爲京東破解上述難題、實現戰略躍遷的關鍵一步。

“出海湃”創始人周範纔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稱,京東作爲以消費電子起家、三 C 類目實力強勁的線上電商平臺,與歐洲類似“國美加蘇寧”的 Ceconomy 結合,能充分發揮其線上運營優勢。

“京東有將中國供應鏈搬至海外的想法,此前自身及其他企業有過實踐,踩過不少坑。在此情況下,京東若在海外收購一家供應鏈能力強的消費電子零售品牌,可謂一本萬利。”周範才向記者說道。

不過,在周範纔看來,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公司後,本地化團隊管理與企業文化融合是最大挑戰。比如原有管理團隊是否變動,京東的企業文化是否要植入被收購企業。“怎樣讓京東與這家德國企業更好融合,這些挑戰或許比想象中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