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東專欄》澤倫斯基會成爲阮文紹嗎?

歷史學家佛格森認爲川普和普丁和解的「反向尼克森」,有把烏克蘭和當年美國想要抽身的越南相比。圖爲在英國倫敦藝術家展示美、俄、烏三國關係的諷刺漫畫。(美聯社])

近日,歷史學家佛格森有個生動比喻,認爲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處境和韓戰時的李承晚與越戰時的阮文紹相仿,都反對美國撤出戰場。而所謂川普和普丁和解的「反向尼克森」,同樣有把烏克蘭和當年美國想要抽身的越南相比。阮文紹是誰,可能很多年輕朋友很陌生,今年4月30日適逢南越淪亡50週年,爲什麼南越會亡,值得我們重新省思。

從客觀條件看,當年南越不該滅亡。南北越分家時,雙方人口相當,而南越無論人均GDP或總體GDP都超過北越,兩方軍隊規模也不相上下,雖然兩方各有超強在背後支持,但中共和蘇聯從未直接投入前線作戰,美國則直接投入越戰,以全球霸主之勢,對戰貧窮落後的北越,勝利本當毫無懸念。那麼,南越爲何淪亡?過去認爲,吳廷琰被政變推翻後,南越國運由盛轉衰。但理由是吳廷琰個人因素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1963年吳廷琰垮臺後,美軍駐越部隊人數急速增加,短短3年從1萬6千增加到35萬,且美軍展開密集轟炸,重創北越經濟和在南越境內的越共遊擊隊。其次,1967年阮文紹擔任南越總統後,南越政治局勢回穩。軍人出身的阮文紹不但能掌握軍方,且在農村推動土地改革略具成效。1968年北越發動春節攻勢失敗後,越共在南越的根據地大幅萎縮,1972年復活節攻勢失敗後,北越更蒙受慘重損失。

回頭來看,南越淪亡有三個致命因素。第一是盟友背棄。1973年《巴黎協定》簽署時,美國強迫南越接受其境內的非法政權(南越南革命政府),重創南越民心士氣。雖然尼克森保證只要北越違約一定恢復轟炸北越。但是,美國國會於1973年通過法案限制總統開戰,接着1974年尼克森下臺,當1975年北越揮軍南進時,福特總統光安排撤出美國國民都困難重重,遑論再度轟炸。

第二是經濟凋敝。越戰期間,陸地戰爭都在南越進行,連美軍投下的炸彈也有半數落在南越。4、5年密集轟炸下來,南越經濟優勢盡失。而美國自1972年起大幅削減援助南越,隔年爆發石油危機,物價快速攀升,缺乏援助的南越政府更是雪上加霜。

第三是失去民心。南越既無真正民主且貪腐嚴重,而長年受到美軍轟炸的南越農民對美國懷怨者衆多,以致無論部隊或國民均無誓死爲國的決心。因此,當北越揮軍南進時,阮文紹仍想等待美國援助,結果部隊一旦向後撤,便潰不成軍。

烏克蘭會是南越嗎?首先,烏克蘭沒有仰賴外來軍隊打仗,面對超級強權俄羅斯,烏克蘭仍堅持至今,證明烏軍能夠獨立持久作戰,和南越不同。

其次,戰前烏克蘭人均國民所得僅5000美元,爲俄羅斯的1/3,戰時軍費佔烏克蘭GDP的37%,3年下來民窮財盡,只能依賴外援。比如2023年烏克蘭政府財政支出740億美元,而光美國援烏金額即高達470億美元。

第三,烏克蘭固然具備穩定的民主體制,但貪腐問題依然存在,而徵兵問題同樣困擾烏軍,開戰以來,已有超過300萬役齡男子移往國外。

這樣看來,美國撤出不會讓烏克蘭在戰場陷入絕境,卻可能因爲西方停止援助而財政斷炊。不過,若有稀土協議外加歐洲活用俄產,援助應能持續。何況多數烏國民衆傾向西方,降低烏國領袖和西方配合的國內成本。若再有歐洲部隊進駐,就算被迫放棄部分領土,也不致民心士氣潰散。因此,澤倫斯基不會成爲阮文紹,烏克蘭也不致像南越淪亡。至於會不會像李承晚倉皇辭廟,尚有一絲懸念。

(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