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工控基本盤,右手新能源增量:解碼匯川技術業績雙增長
文/楊劍勇
去年,全球工業自動化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行業需求低迷,導致行業內卷式的競爭,以犧牲利潤換取市場份額。
諸如在工業機器人賽道上,儘管埃斯頓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但2024年遭遇上市以來最大虧損,該年度的虧損高達8.1億元。
圖片來自匯川公衆號
匯川技術作爲工控巨頭,也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2024年營收370億元,同比增長21.77%;淨利潤爲42.85億元,同比下降9.62%。
今年,行業迎來關鍵轉折點。埃斯頓在2025上半年實現扭虧爲盈,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登頂國產首位。匯川技術整體營收穩健增長的同時,使得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2025年上半年,匯川技術營收205.09億元,同比增長26.73%;淨利潤爲29.68億元,同比增長40.15%。
營收與利潤能雙雙高增長,首先在於自動化市場需求逐漸回暖,通用自動化作爲匯川技術的業務的基本盤,表現仍舊穩固,2025年上半年營收88億元,同比增長17%。其次,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業務成爲公司增長的重要支撐。
2025年上半年,匯川技術來自新能源汽車與軌道交通類營收高達92.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8.74%,是各大業務板塊中增速最快的業務,營收佔比隨之也提升至45%,已然成爲最大業務板塊,能看出,新能源汽車業務經過多年培育後迎來了收穫期,並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工業自動化賽道上,匯川技術被渲染爲工控界小華爲。因其創始團隊成員主要來自華爲,並深度學習華爲的模式,得到快速發展,繼而在業內有“小華爲”之稱。
早在2003年,朱興明帶領一衆華爲電氣部門前員工創辦了匯川技術,到如今成長爲國內工控巨頭之一,市值突破2000億大關。
因紮根自動化這條賽道,匯川抓住了行業發展風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營收規模從2007年的1.59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70億。16年間,營收規模擴大232倍,年複合增長率高達40%。這樣的增速,在整個A股市場實屬鳳毛麟角。猶如火箭般的成長速度,令人驚歎。
匯川技術創立之初,彼時的中國工控市場幾乎被國外品牌所壟斷。然而,匯川經過二十年努力與堅持,有與國際大廠掰手腕的實力,打破了ABB、西門子等國際巨頭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壟斷地位。
根據睿工業2024年統計數據,在自動化的各細分賽道上,匯川的市場份額名列前茅。其中,通用伺服系統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約28.3%,位居第一名(排名第二、三、四位的廠商及市佔率分別:西門子9.7%;松下7.1%;安川7%);工業機器人產品銷量在中國市場的份額約8.8%,位居第三名,SCARA機器人產品銷量中國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名。
昔日主要是外資廠商佔據了主要市場份額的局面得以改變,到如今國內頭部廠商的工業機器人銷量持續增長,導致內資廠商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市場份額超過了外資品牌,這背後是行業發展大趨勢以及我國近年來國產替代加速。而在市場競爭中,匯川技術也佔據有利位置。
與此同時,由ChatGPT掀起的人工智能熱潮席捲全球,帶動AI產業取得了空前發展。尤其是DeepSeek的出現,低廉的成本及開源與卓越的性能,各行各業紛紛全面接入,讓更多企業通過低成本部署AI應用,並帶動國內AI全產業的快速發展。
對於工控領域的巨頭,匯川技術在2024年從戰略層面自上而下規劃工業AI技術方向,目標以“智造”改變“製造”,例如推出自主研發的工業自動化全集成iFA 軟件平臺,整合設計仿真、編程、調試等功能,支持通過AI大模型優化生產流程。
同時,積極部署Deepseek及其他知名開源大模型,搭建低代碼智能體開發平臺,作爲各業務領域的創新引擎,使得基於大模型的垂直應用在匯川技術內部不斷涌現,助力運營效率的提升。
整體來說,生成式AI時代,在AI大模型等新技術推動下,爲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動能。 在人工智能加速應用的大背景下,匯川技術依託二十餘年工業自動化積累,正在積極擁抱這場新的技術革命,深度融合AI技術以構建“自動化+AI”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自動化+AI”協同創新,推動傳統制造業真正向智能化轉型。
最後,製造業作爲國家經濟基礎,是各國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部分。特別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製造業通過不斷增加數字化、自動化及智能化水平,以此提升生產效率,驅動智能製造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中長期向好的態勢不改,工業機器人現在仍是處於成長階段的自動化產品,未來幾年仍有望繼續保持2位數增長。對於賽道上的廠商而言,有望繼續爲其打開業績增長空間。
楊劍勇,福布斯中國撰稿人,表達觀點僅代表個人。致力於深度解讀人工智能、AI大模型、物聯網、雲服務和智能家居等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