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雙抗右手ADC:藥明生物與藥明合聯角逐CXO增長新週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連日來,CXO(醫藥外包)領域傳來積極信號。CRDMO(合同研究、開發和生產)服務公司藥明生物(2269.HK)及其分拆的生物偶聯藥物CRDMO公司藥明合聯(2268.HK)接連披露2025年上半年業績,雙雙交出增長答卷。
財報數據顯示,藥明生物在報告期內實現收益99.5億元,同比增長16.1%;IFRS(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毛利同比增長27.0%至42.5億元,IFRS毛利率爲42.7%;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更是同比大幅增長50.5%至42.2億元,EBITDA利潤率攀升至42.4%。
藥明合聯同樣表現搶眼。同期實現收入27.01億元,同比增長62.6%;毛利同比增長82.2%至9.75億元,毛利率達36.1%,較2024年上半年提升4.0個百分點;經調整淨利潤(不含利息收入和支出)同比增長69.6%至7.33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率(不含利息收入和支出)提高至27.1%,較2024年上半年提升1.2個百分點。
基於充足的在手訂單與產能釋放節奏,藥明合聯在8月19日舉行的業績電話會上進一步明確,將2025年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預期從35%上調至45%以上。這一調整不僅彰顯了企業對自身發展的堅定信心,更折射出細分賽道的強勁增長潛力。
縱觀整個CXO行業,有券商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在需求端復甦、供給端出清、外部環境邊際改善等多重因素疊加下,CXO板塊‘最壞時刻已過’,行業進入拐點向上階段。在 CXO 各細分領域中,前沿技術平臺及創新藥物的研發已成爲推動業績增長的重要引擎,其中偶聯藥物相關服務表現尤爲突出,而藥明合聯的超預期表現正是這一趨勢的生動縮影。”
業績穩增,在手訂單充足
據半年報信息,藥明生物上半年收益的穩步增長,得益於四大因素的協同發力。一是憑藉領先的技術平臺、行業最佳的項目交付時間和出色的項目執行記錄,成功執行“跟隨並贏得分子”戰略;二是不斷擴大爲生物製藥行業提供服務的範圍包括生物藥發現,臨牀前開發,臨牀和商業化生產,快速發展的技術平臺,包括抗體偶聯藥物(ADC)和雙/多特異性抗體;三是先進技術平臺推動研究服務收益顯著增長;四是現有產能和新增產能利用率提升,包括歐洲基地產能爬坡。
從具體業務板塊來看,在研究業務中,藥明生物持續推進包括雙抗/多抗T細胞銜接子(TCEs)、ADC在內的研究項目。其中,近期爲GSK(葛蘭素史克)開發的一款分子進入臨牀階段,成爲藥明生物賦能的第四個進入臨牀階段的TCE項目。截至目前,藥明生物已賦能超50個分子項目,並有權益收取未來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和銷售提成。
開發業務同樣保持高速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藥明生物新增了86個綜合開發項目。新籤項目中,雙抗、多抗、ADC佔比超過70%。同時,受益於研發服務項目向開發階段的發展和轉化,報告期內藥明生物的臨牀前收益同比增加35.2%。
生產業務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藥明生物支持了67個臨牀III期項目和24個商業化生產項目,並計劃在2025年完成25個PPQ。報告期內,臨牀III期和商業化生產收益同比增加24.9%,充分體現早期項目進入成熟階段,以及現有商業化項目的持續爬坡。
訂單儲備的充足性也爲後續增長提供強韌支撐。截至上半年年末,藥明生物尚有203.4億美元的未完成訂單,其中未完成服務訂單和未完成潛在里程碑付款訂單分別爲113.5億美元和90億美元。3年內未完成訂單從2024年12月的36.5億美元,增長至42.1億美元。
藥明合聯業績的高速增長,得益於其“賦能、跟隨並贏得分子”戰略的深化執行。截至報告期末,其iCMC(綜合CMC)項目總數累計增至225個,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籤iCMC項目37個,創歷史新高;同時,成功獲得11個PPQ(工藝驗證)項目及1個商業化項目,項目管線向後期階段穩步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藥明合聯來自海外的收入佔比達82%,全球化佈局成效顯著。公司管理層在電話會中透露,海外市場收入加速源於客戶管線向後期階段推進,而中國創新藥“出海”趨勢亦將貢獻增量。
據介紹,此次藥明合聯上調全年業績指引,背後是多重積極因素的疊加。從行業層面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市場延續爆發式增長態勢,全球製藥巨頭與創新藥企對一體化CRDMO服務的需求日益旺盛,行業景氣度持續攀升;從公司層面看,訂單儲備充足,未完成訂單總額達13.29億美元,同比增長57.9%,爲業績兌現提供堅實保障。
此外,項目進展與產能釋放的雙重利好進一步強化增長預期。藥明合聯今年預計將有2-3個客戶項目遞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後期項目轉化加速;產能方面,無錫基地DP3製劑車間已完成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放行,新加坡基地預計2026年上半年投產,商業化生產能力將迎來大幅躍升,爲長期增長奠定產能基礎。
行業紅利持續兌現
梳理藥明生物、藥明合聯的財報可見,雙抗/多抗、ADC等不僅是兩家公司核心業務特色與優勢領域,更是驅動業績持續上漲的關鍵增長極。這一業務亮點的背後,是雙抗/多抗、ADC等前沿療法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當紅”表現。
在今年ASCO(美國臨牀腫瘤學會)年會上,雙抗、ADC等類型國產分子表現亮眼,在全球市場展現強勁競爭力,有望成爲全球腫瘤治療的重要革新力量。與此同時,西南證券研報統計,上半年出海交易已超50起,總金額突破480億美元。其中國產雙抗/多抗、被譽爲“魔法導彈”的ADC藥物等,正成爲中國藥企出海征途上的新增量引擎。
市場規模的高速擴張進一步印證賽道潛力。根據Frost & Sullivan的統計,預計到2030年,全球雙抗在所有治療領域的市場規模在 2030 年將達到 800 億美元;同期全球ADC市場規模將達到64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爲30.0%,遠超同期生物藥市場的整體增速。
有藥企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ADC與雙抗/多抗是廣義抗體藥物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預計未來10至15年兩個細分賽道各自仍有十倍的整體增長空間,對其中有自身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仍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ADC領域競爭尤爲激烈,速度是關鍵競爭力。而技術複雜性與外包剛需構成行業護城河。ADC開發需整合抗體制備、毒素合成及精密偶聯三大技術模塊,生產工藝門檻極高。這促使藥企更依賴專業CXO企業,行業外包滲透率已達70%。”該藥企高管補充。
這一行業特徵在藥明合聯的業務數據中得到充分體現:2025年1-7月ADC併購交易中,75%的被收購企業爲藥明合聯客戶;2025年1-7月,ADC對外授權金額大於10億美金的交易中,藥明合聯的客戶貢獻了超過75%的交易總金額。
事實上,ADC及更廣泛生物偶聯藥物的爆發只是開始。隨着多肽偶聯藥物(PDC)、放射性偶聯藥物(RDC)等新型偶聯技術崛起,2030年偶聯藥物CDMO市場將突破百億美元,形成從ADC到XDC的多元化生態。
不過,CXO 行業的競爭也在同步加劇。前述藥企高管也直言,隨着CXO行業的發展,企業數量不斷增加,競爭日益激烈。藥企在選擇CXO服務提供商時,會綜合考慮價格、質量、交付時間等因素,導致CXO企業訂單獲取難度加大,訂單執行不及預期的風險增加。在業內看來,CXO的下一輪增長,屬於那些能夠將技術創新與全球化敏捷佈局深度融合的先行者。
爲了進一步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商業化生產需求,藥明生物及藥明合聯也在持續通過全球佈局不斷提升產能和能力。例如藥明生物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伍斯特基地(MFG11)建設持續推進中,上游配備6個6000升一次性反應器連接至單一下游生產線,實現高產出和高度自動化;藥明合聯新加坡基地在2025年6月達成機械完工里程碑,並正式進入設備及設施調試和驗證階段,預計將於2026年上半年實現GMP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