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軟環境」、做大「硬支持」北京助力機器人創業者安心奮鬥
全世界機器人會師北京。(新華社)
新華社報導,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8日在北京開幕,「機器人總動員」再次吸引全球關注。人形機器人是本屆大會絕對熱門,與會企業數量創同類展會之最。
從全球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尤尼梅特」(Unimate)誕生起,無數人在此領域耕耘。中國大陸自2006年首次將機器人列入長期發展規畫以來,奮起直追,今年以來,機器人產業迎來一個又一個「中國時刻」——央視春晚,機器人秧歌舞驚豔全網;年中,機器人馬拉松賽、拳擊賽、足球賽接連開鑼;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拳擊機器人、會打招呼的小型機器狗、疾跑的雙足機器人等成主角。
中國機器人產業穩居全球第一梯隊,機器人相關有效專利突破19萬項,約佔全球2/3;中國連續11年成爲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全球人形機器人百強企業中,中國企業佔比超過1/3。
這場創新浪潮中,北京始終站在浪頭,擁有400餘家機器人骨幹企業、包括50多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京籍機器人「天工」等,在全球各類賽事表現優異。
北京早早佈局、穩紮穩打。從孵化大陸首個千億參數大模型,到誕生全球第一個通用智慧人,機器人發展的各個關鍵技術加速革新,創新與產業集聚效應極大凸顯。正如科技投資人所言,「只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在北京集齊全球頂級人才、技術、產品、資本和商業每一塊拼圖」。
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和「百種應用場景示範」的「雙百工程」,壯大「耐心資本」擴容創投資金,首創機器人未定型創新產品首試首用獎勵政策。北京不斷做強「軟環境」、做大「硬支持」,助力無數創業者安心奮鬥。
機器人發展熱潮,同樣源於市場需求牽引。據預測,人形機器人2025至2035年銷量複合年均增長率,可達94%,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1540億美元。
在AI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機器人開始真正讀懂環境、自主決策交互,但能力缺陷也很明顯。如一系列機器人運動賽事展現的電機、傳動機構、「小腦」運控等方面缺失,還很凸出。
中國機器人產業存在不少隱憂。硬體上,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核心零組件不時被「卡脖子」;商業化上,技術同質化、產業標準不統一、應用場景有待開發等困境普遍存在。
今年大陸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培育包括具身智慧在內的未來產業。作爲排頭兵,圍繞「具身智慧」這一關鍵字,北京今年發佈未來三年「施工圖」。具體聚焦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大腦」大模型、「小腦」模型技能庫、機器人運動控制等具身智慧關鍵技術,促進產學研協同攻關。預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餘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體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