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持續升級司法助殘體系,殘疾人訴訟服務再上新臺階|兩會時間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兩會報道
今年兩會期間,殘疾人權益保障再次成爲法治建設熱議焦點。
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下稱《報告》)。其中提到“會同中國殘聯出臺意見,加強殘疾人訴訟服務,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參與訴訟”。這與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的“強化殘疾人權益保障”“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規劃形成呼應。這標誌着我國殘疾人司法保障正逐漸從制度完善發展至精準化服務,8500萬名殘疾人將更加平等地享受到社會發展成果。
殘疾人司法保障不斷強化
據公開資料,“加強殘疾人訴訟服務,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參與訴訟”並不是首次提及。早在2018年最高法就與中國殘聯就聯合發佈了《關於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意見》,明確提出“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方便地參與訴訟活動”。這是首次以司法解釋形式確立“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訴訟”原則,明確無障礙設施建設、司法救助等12項具體措施。殘疾人合法權益首次獲得了制度保障。
2024年2月26日,爲切實保障殘疾⼈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訴訟活動,提升預防化解涉殘疾人矛盾糾紛法治化水平,更好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最高法與中國殘聯共同發佈了《關於爲殘疾人提供更加優質訴訟服務的十條意見》,進一步細化了“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參與訴訟”的措施,包括無障礙設施建設、信息交流服務、優先立案與審判等28項指標。
2025年最高法工作報告將殘疾人司法保障納入“民生福祉”保障工作,提出“加強殘疾人訴訟服務,保障殘疾人平等、充分、便捷參與訴訟”,《報告》還在2025年工作規劃中特別強調:加強婚姻家庭、養老育幼、助殘扶弱、勞動就業、消費文旅等民生權益保障。進一步彰顯了最高法對殘疾人司法保障的重視程度。
從《關於在審判執行工作中切實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意見》到《關於爲殘疾人提供更加優質訴訟服務的十條意見》,再到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殘疾人司法權益被反覆提及,加深細化,標誌着殘疾人司法服務從基礎權益保障向尊嚴維護升級,彰顯了法治中國建設對特殊羣體的人文關懷。
讓司法助殘在物理空間與信息交互空間實現無障礙
記者瞭解到,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聯合中國殘聯製作統一的盲文版訴訟指南,在全國3500多家法院訴訟服務大廳擺放,爲殘疾人蔘與訴訟活動提供精準指引。爲了更多殘疾人無障礙享受平等公正的司法服務,各地法院不斷創新,致力於無障礙環境建設,讓司法助殘在物理空間與信息交互空間實現無障礙。
例如,上海高院與上海市殘聯共同開發訴訟服務手語培訓課程,390餘名幹警參加培訓並獲得手語證書。北京海淀法院建設的“無障礙訴訟環境實踐基地”,獲評“北京市無障礙訴訟服務重點單位”等等。目前,全國法院基本實現殘疾人綠色服務窗口全覆蓋,在訴訟服務中心安排專人爲殘疾人提供代辦、幫辦服務,對涉殘疾人案件做到優先立案、審判、執行。此外,還有不少法院建設專門無障礙法庭、無障礙調解室,將“無障礙服務”貫穿立案訴訟服務全過程,爲殘疾人羣體打通司法維權“最後一公里”。
據公開資料,爲提升殘疾人矛盾糾紛化解效能,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國殘聯建立“總對總”多元解紛機制,並在北京、河北、內蒙古、浙江、福建、山東、湖南等地開展第一批試點工作,便於殘疾人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不傷和氣地解決糾紛。
司法服務的每個細節都浸潤着人文關懷,從訴訟服務大廳的盲文版訴訟指南到無障礙調解室,司法助殘的陽光正以可觸可感的方式照亮特殊羣體的維權之路。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福建莆田仙遊法院成功調解一起涉聽力殘疾人借貸糾紛。鄭某與趙某因7.8萬元借款產生爭議,兩人均爲聽障人士,法官與當事人交流時,難以理解手語內容,法院依託“總對總”在線解紛機制,聯合殘聯選派手語調解員,通過線上視頻與線下見面結合的方式,歷經多輪溝通促成雙方達成分期還款協議。該案創新運用無障礙溝通模式,實現特殊羣體糾紛“無聲化解”,並推動建立涉殘疾人調解工作室,爲完善司法助殘機制提供實踐樣本。
據瞭解,截至2024年底,全國殘聯繫統共有326家調解組織、947名調解員入駐人民法院調解平臺參與調解化解工作,調解成功案件61件,其中6件案例被收錄到多元解紛案例庫,鄭某與趙某民間借貸糾紛調解案就是其中之一。
殘疾人司法保障是一項需要持續接力的法治工程,既包含制度建構的頂層設計,也涉及服務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實踐。從2018年的制度建立到2025年的精準服務部署,我國已構建起覆蓋立案、審判、執行全流程且立體化的司法助殘保障體系。但未來仍需在精準服務、跨部門協同等方面持續發力。當公平正義不再因爲身體差異而打折,當司法保障能夠真正轉化爲8500萬殘疾人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方能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法治理想。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