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式”幫扶跨越山海育桃李——廣東中山助推六盤水八中內涵式發展
如今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第八中學(下稱“六盤水八中”)的生物課堂上,經常會傳出學生們各抒己見的聲音,而在以前的課堂上,總是以生物教師胡丹講爲主。
在前往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跟崗學習後,胡丹大膽轉變教學方式,努力把課堂還給學生。看着學生們積極討論的場景,胡丹不禁感嘆:“多虧東西部協作,讓我有機會到相對發達的地區,學習相對先進的教學理念。”
2024年,隨着粵黔東西部協作“組團式”教育幫扶的深入推進,新一批幫扶團隊來到了六盤水八中。桂山中學副校長林國勝擔任六盤水八中校長,他和來自桂山中學、六盤水市第三中學的7名教師組成幫扶團隊。
初到六盤水八中,幫扶團隊面臨一道道難題:學校宿舍牀位少、飯堂餐位緊缺……更讓幫扶團隊揪心的是,六盤水八中部分教師還抱着“講得多學生就記得多”的傳統授課理念。
經過調研和溝通,幫扶團隊決定打出一套“組合拳”。他們爲六盤水八中制定硬件上水平、治理規範化、教學增效率等發展規劃。林國勝借鑑桂山中學“精細化管理”經驗,有針對性地制定十餘條守則,健全學校管理制度,規範六盤水八中的校園管理。
謀定而後動,林國勝帶隊率先啓動校園硬件升級。幫扶團隊多次和中山市駐六盤水工作組、中山市駐水城區工作組溝通,爭取到了1000多萬元資金,用於改造和裝修食住一體樓、校園博愛步徑、教學樓衛生間等。
宿舍牀位少、飯堂餐位緊缺現已成爲過去式,六盤水八中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有了改善。“現在,學生們不用再爲去哪兒吃飯、去哪兒休息等問題分心了,能將更多精力用於學習文化知識和身心健康發展。”推動學校硬件升級後,團隊將更多精力用於教師隊伍建設、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幫扶團隊爲六盤水八中教師專業發展精準施策,搭建起“中山—水城”“市三中—市八中”線上線下教育教研平臺,還大力推進“青藍工程”、專家進校交流等活動。同時,緊抓名師帶教、集體備課、示範課建設等,促進學校教師專業成長。
“在中山,孟德爾遺傳定律用四節課就能講完,這邊幾乎要用兩倍的時間。”桂山中學生物教師馮海香在六盤水八中幫扶時發現,六盤水八中部分教師擔心學生聽不懂,就反覆講解,導致已經學會的學生容易走神。
馮海香隨即利用科組備課、聽課說課等機會,引導教師們優化教學模式:課前設置導學案、課中留出學生自主思考時間、課後佈置有針對性的習題……
胡丹驚喜地發現,對比過去“大水漫灌”式的課堂,馮海香帶來的“精準滴灌”式課堂,更契合學生的學習節奏。爲學到更多授課技巧,胡丹等20名六盤水八中的教師前往桂山中學,開啓了爲期一個月的跟崗學習。
上課、備課、研課……他們和桂山中學教師深入交流,觀摩學習桂山中學名師的課堂。“在桂山中學,很多老師敢於放手,學生在課堂中參與度更高。”返回六盤水八中後,胡丹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們從被動聽講轉變爲主動參與。
幫扶團隊還結合當地特色文化,開設跨學科課程。學校從水城春茶文化、五桂山紅茶文化中萃取精華,開設茶藝校本課程,帶領學生學習茶道、茶藝、茶禮,陶冶情操,傳承文化。
六盤水八中黨委書記張勻介紹說,在粵黔東西部協作“組團式”教育幫扶下,六盤水八中順利通過了貴州省三類示範性普通高中的評估。
“教育幫扶不是簡單的‘複製粘貼’,而是共創共發展。”林國勝希望藉助“組團式”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盾 通訊員 謝鈺然 張士雷)
作者:劉盾 謝鈺然 張士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