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名復旦學子26載跨山越海育桃李

3月7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團中央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張朝暉講述了一張舊書桌的故事。

從1999年起,復旦大學每年派出學生赴全國多地多所學校開展支教活動。坐落在大山深處的西吉縣王民中學是復旦學子支教年頭最長的學校。26年來,共有60名復旦學子接力書寫山海情深的佳話,而來自王民中學一張籤滿一屆屆支教老師姓名的舊書桌成爲最好的見證。

山海情深。見證者,不只是這一張舊書桌。

王民中學現已更名爲西吉縣王民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校園裡的復旦王民林、復旦支教亭,甚至孩子們的校服,都記錄着復旦學子支教的故事。他們來了,學校有了第一口井、第一臺電腦、第一條寬帶,甚至第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最早的時候,我們扛着水桶到1公里外的山溝裡打泉水。2008年復旦大學的支教老師來後,自籌資金爲學校打了第一口井,從那以後,師生們再也不用爲吃水而走崎嶇的山路了。”在學校工作了20多年的校長古希義對此印象特別深刻。2013年,學校通上了自來水,但這口井一直保留到現在,澆灌着校園的花園和綠地,見證着學校的發展,迎來送往着一屆屆的支教老師。

2001年,第三屆支教老師爲學校帶來了電腦,接通了寬帶。“互聯網通到學校裡,爲山裡娃打開了一扇與世界對話的窗口。”古希義感慨。

九年級學生穿的紅白藍相間的校服,也是支教老師找朋友精心設計並聯系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上學期,支教老師還聯繫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西部計劃建設基金捐贈了3萬元,給每個教室更換了護眼燈,更新了老舊辦公設備。“只要學校有啥困難,他們都會不遺餘力。”古希義說。

大山裡迎來一屆又一屆支教老師,他們用新理念、新知識打開了教學的新方式,也爲孩子們打開了看到更遠世界的窗口。

“校長,咱們這有沒有紅色教育基地?我們完全可以換個方式上思政課。”支教老師問。

“有啊,咱西吉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就是。”校長說。

一堂行走的思政課由此誕生。自2018年開始,每年清明節前,學校都會組織學生開展徒步將臺堡緬懷英烈活動,來回36公里路,9個多小時,一次心靈的洗禮讓學生們受益終身。

“這些支教老師知識儲備相當豐富,學校缺啥課就代啥課,數學、語文、生物、音樂,啥都能教,把學生交給他們,我們特別放心。”古希義說,每一屆的復旦學子都十分優秀,他們身上吃苦、奉獻的可貴品質深深感染着師生們。

去年10月,復旦大學團委發起“心願清單”活動,學生們可以寫下自己的心願,七年級(2)班學生馬學進的清單引起支教老師林帆的好奇。

“爲什麼想給媽媽買鞋?”

“媽媽的鞋破舊了,而我穿的鞋子媽媽已經買了,所以我想把這次清單活動留給媽媽。”簡單的對話讓支教老師瞬間淚目,林帆決定爲馬學進額外補上一份清單,一週後,馬學進收到了兩雙鞋子。

“這些娃娃其實也是我們的老師!”支教老師楊卓雅說,上學期期中考試,班上一名學生每門課都是全班第一,但卻說沒發揮好,對自己不滿意。“這些娃娃們就像沙棗花一樣,在西海固這片土地上成長得特別好。他們的純真和努力,也教會了我很多。”

拼盡全力,用一年時間去幹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支教老師的付出,成就了一場場愛的雙向奔赴。

說起支教老師,一位單親媽媽淚流滿面。丈夫去世後,她獨自撫養幾個兒女,支教老師家訪得知了她家的情況,幾位老師從物質、精神上“一對一”幫扶,後來幾個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學。“老師非常偉大”的觀念在孩子們心中深深紮根,其中有兩個女兒大學畢業後反哺家鄉,回西吉縣教書育人。

支教老師改變了許多村民的觀念,也改變了山裡娃的命運。

九年級(1)班學生馬國強去年夏天參加了復旦大學西部學子勵志遊學計劃活動。他說,支教老師一路陪伴,給他們準備了書包、風扇、創可貼等,“那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才知道外面的世界特別大。”馬國強立志要好好學習,走出大山,到更大的世界裡揮灑青春芳華。

“很喜歡老師的課,也喜歡聽他們講課外的故事。”八年級(2)班的馬小霞每天上學要步行兩個小時,她學習刻苦,決心要到上海去上大學。

3月7日下午,學校課外活動時間。校園裡熱鬧非凡,年輕的支教老師有的在和學生打沙包,有的在與學生打籃球,青春活力在校園裡激盪,歡聲笑語在大山裡迴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