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配置失衡 主政者良心何在
颱風丹娜絲侵襲臺灣中南部造成嚴重災情,臺南北門一處光電場被強勁風力吹垮,造成嚴重毀損損。記者劉學聖/攝影
丹娜絲颱風侵襲臺灣,臺南溪北地區、尤其大北門一帶首當其衝,災情慘重。許多鄉親家園屋瓦全掀,長達數日無電無水、通訊中斷,至今仍有民衆苦守殘屋、無處可去。然而,災後部分媒體的新聞標題卻是「災後平穩」、「迅速覆電」,市府和中央官員輪番發表「回覆快速」的說詞,一副災情已解的姿態。身爲地方民意代表,我無法沉默。
這場風災不是單一事件,它赤裸揭示出臺南縣市合併十五年來資源與關注的極度失衡。歷任市長從賴清德到黃偉哲將重大公共建設幾乎全數集中在溪南府城一帶,造成溪北長期被邊緣化、弱勢化。這次風災,不過是讓這種不公正的結構瞬間破裂顯形。
走進災區,映入眼簾全是經濟條件不足的老屋、無力整修的長者、無法返家的外地子女。由於地方缺乏產業、青年無法就業,只能搬往溪南甚至外縣市。政府口口聲聲「平衡發展」,但實際上,溪北尤其大北門區早已被當成政策棄兒。政府爲了能源轉型,大量徵收土地種電,讓七股一帶成爲全臺最大光電區,卻連穩定電力與救災通訊的基本韌性設施都未補上。當風災來襲,太陽能板一塊塊飛走,基礎網路全面癱瘓,反而陷鄉親於無電可用、無水可取的苦境之中。
最心痛的是政府高層對災情的漠視。總統親赴災區原應是展現關懷,卻在面對災民反映家裡漏水、不敢爬屋頂鋪設帆布時,迴應要災民自己爬;對於救援遲滯與通訊中斷,更以郭國文手機還能用爲說辭,雖然總統府事後澄清,仍凸顯災民困境;國軍被請求救災,總統卻說「不能樣樣靠國軍」。以上種種,暴露出政府對基層處境的無知與傲慢。
災後僅一天,部分媒體便開始操作「覆電完成」、「災後平穩」,刻意掩蓋苦難,轉而將社會焦點導向大罷免。收視率與聲量優先,災民的痛苦則被壓到最邊緣。這不是民主政治的正道,而是對人民苦難的消費。
我在七月六日風雨交加之夜,自嘉義高鐵站返回臺南,親自駕車行經中山高最外側車道倒樹阻路、最內側積水打滑,隔日一早即帶志工進入災區協助救援。我們看見的,不是復原順利,而是絕望與無助。房屋毀了,工廠停擺,基層里長、臺電工班、清潔人員與志工疲於奔命,資源卻有限得可憐。
今天,我要代表這些默默承受的鄉親大聲疾呼:政府不該只在選票熱區做事!不要讓政治算計,成爲救災不力的藉口;不要再用繁瑣補助機制拖垮已經殘破的災戶與企業。溪北鄉親也納稅,請問主政者,這樣對待我們,對得起良心嗎?
「救災如救火,第一時間是關鍵」。但我們等到的,不是即時協助,而是冷漠敷衍、消極應對,甚至政治上的遺忘。我要求中央與市府立刻檢討災區認定與補助標準,簡化申請流程,設立「溪北災後重建特別預算」,並儘速成立專案小組,協助產業與鄉親恢復正常生活。我們不求施捨,只求公平。不要再讓大北門成爲「沉默地帶」;不要讓災民的苦難,被政治新聞與話語權的操作徹底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