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福善鎮:黃金奈李甜蜜出山

今年盛夏,自貢市富順縣福善鎮大峽口村的一處果園裡,單果半斤重的黃金奈李以20-30元/斤的價格熱銷,果農陳隆學僅憑1000餘斤年產量便增收近3萬元。他靠着政府扶持的特色果樹種植,不僅實現增收,更帶動留守婦女家門口就業。其背後,是福善鎮以“生態水果經濟”破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通過政策引導、技術賦能與訂單農業,將小水果做成大產業。

“這果子金貴着呢,從栽苗到掛果,我等了3年了。”今年60歲的陳隆學靠種地爲生,而天不遂人願,多年前他便因股骨頭壞死而陷入生活的低谷。

由於身體原因讓他徹底沒法乾重活,家裡的日子一度按下“暫停鍵”。而轉機出現在鎮政府的政策扶持裡。當時,鎮里正摸排各村特色產業潛力,得知陳隆學的困境後,農技人員帶着黃金奈李的種植資料找上了門:“這品種適合我們這兒的土壤,不用費重體力,好好管護就可以了。”

靠着政策補貼,陳隆學嘗試買下了第一批黃金奈李樹苗。如今,在他的果園裡,黃金奈李成了名副其實的“巨無霸”:單果普遍重半斤以上,最大的能趕上小拳頭;咬開一口,果肉細膩無渣,甜度比普通李子高出不少。

更讓他踏實的是,黃金奈李根本不愁賣。“今年5月就有云南、貴州的客商打電話來,開口就問今年能留多少貨。”陳隆學翻出手機裡的訂單記錄,眼裡亮閃閃的,“去年更熱鬧,客商親自來果園看貨,嘗完當場就定了,一千多斤3天就全發完了,連小果都沒剩下。”訂單農業讓“養在深閨”的黃金奈李早早找到了“好婆家”。

這份“甜蜜”的背後,是陳隆學始終沒鬆過的“生態弦”。“從開花到結果,我從沒碰過化學藥劑,除草靠人工,施肥用的是自家堆的有機肥。”他指着果樹上的袋子解釋,五月給幼果套袋也是生態管護的一步——既能防蟲害,又能讓果實均勻受光,還能避免鳥啄。

而套袋的活兒,還成了村裡留守婦女的“家門口活計”。每年5月,陳隆學的果園裡總圍着七八個村民,大家坐在小板凳上,麻利地給幼果套袋、繫繩,“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不耽誤接娃做飯,多虧了陳大哥這果園。”

果子甜,日子更甜。從困境中的農戶到特色果園的主人,陳隆學的故事是福善鎮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大峽口村,跟着陳隆學種黃金奈李的村民多了起來,鎮裡還幫着聯繫了電商平臺,打算讓這“黃金果”走得更遠。鄉村振興的新“李”程上,正有越來越多的甜蜜故事在發生。(劉瑞、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