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代寺鎮:打造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鮮活樣本

作爲自貢市富順縣水稻高粱現代農業園區核心示範區的代寺鎮,以科技化、智能化、多元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生動展現了“天府糧倉”建設的創新實踐,標誌着這片沃土正成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科技賦能,打造智慧農業“中樞引擎”

在代寺鎮豐光村稻粱園區綜合服務中心,大數據屏幕上實時跳動的土壤墒情、氣象數據、蟲情預警,勾勒出數字農業的生動圖景。作爲園區科技創新的“大腦”,該中心集成多個知名高校科研力量,構建起覆蓋5.8萬畝耕地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24臺土壤墒情監測器、6套氣象站、150套農機智能終端實現全生命週期精準管控,衛星遙感系統更以“天眼”守護耕地安全。

“通過數字社會化服務,農戶手機一點就能享受‘產加銷’全鏈條服務。”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園區數字社會化服務覆蓋率達94.12%,依託農事服務中心90噸/日的糧食烘乾能力和1000噸倉儲空間,徹底破解“曬糧難”“儲糧難”瓶頸。這種“科技+服務”雙輪驅動模式,爲2024年全縣水稻單產642.57公斤的歷史新高提供了硬核支撐。

模式創新,書寫“千斤糧萬元錢”答卷

走進代寺鎮李子村“2+2+1”糧經複合示範點,夏大豆與再生高粱交錯生長的田野,詮釋着“藏糧於技”的深刻內涵。作爲全省首創的旱地高效種植模式,這裡通過“春大豆+夏大豆+高粱+再生高粱+冬季蔬菜”的組合拳,實現畝產糧食超千斤、綜合收益破萬元。

“我們聯合省農科院開展品種攻關,良種覆蓋率達100%。”富順縣水稻高粱現代農業園區技術人員指着連片試驗田介紹,通過統一機械化作業、綠色防控,核心區實現高粱畝產800公斤、榨菜畝收3000公斤的“雙豐收”。這種“糧經統籌”模式帶動代寺鎮4.38萬畝核心區年產值達5.61億元,戶均增收2600元以上,成爲全省“噸糧田五千元”目標的示範標杆。

品牌引領,激活三產融合新動能

在袁隆平院士題字“富順,再生稻之鄉”的品牌引領下,全縣推動“富順再生稻”品牌價值突破15億元,並深度延伸產業鏈:雒源俊峰糧油加工、富凱米粉生產、萬壽酒業釀造構成完整加工體系。代寺鎮的實踐也遠不止於田間。“十里稻香·蝦季歡歌”等農文旅活動年吸引遊客2萬人次,實現“一粒米”到“多元產值”的跨越。

“作爲省四星級園區的核心區,我們肩負着‘水稻第一縣’建設的時代使命。”代寺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將持續深化院地合作、強化數字應用、優化聯農機制,爲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貢獻代寺力量,爲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代寺方案”。(張嬌、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