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稻粱園區核心區:以泥土爲介 書寫文化新生

7月5日上午,自貢市富順縣稻粱園區核心區代寺鎮李子村再生稻歷史文化基地熱鬧非凡,一場以“新生:農耕文化初識——探農耕奧秘·品非遺魅力”爲主題的文化體驗活動正在舉行。活動以再生稻文化爲核心,融合了非遺手作與農事體驗,在泥土與稻粱的對話中,讓參與者感受李子村文化鑄魂的深層內涵,見證生命循環與文化傳承的雙重“新生”。

“一粒米要經歷從浸種、播種到成熟等9個生長階段,而再生稻更能在收割後二次抽穗,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 隨着講解人員話語,從古代農耕工具到現代種植技術,從稻作諺語到節氣歌謠,30餘名李子村的中小學生沉浸式學習了再生稻“一次播種、兩次收穫”的特性,對家門口種植的稻粱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作爲“2023 年度十大科技名詞”,再生稻在李子村有着悠久的種植歷史。一名中學生感慨道:“咱村的稻子不光是糧食,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根脈。”

“大家認不認識蔬菜呀,知不知道怎麼摘呀,注意安全不能踩到農作物喲。”30餘名中小學生有序排好隊伍,在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的引領下進入該村京東農場再生稻合作基地採摘瓜果蔬菜。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農耕體驗,更是李子村以文化鑄魂的生動實踐——以再生稻爲代表的稻粱文化,是對“誰知盤中餐”的當代詮釋。泥土的芬芳與作物的生機交織,形成最生動的“生命課堂”。

“大家知道爲什麼要保護非遺嗎?泥土怎麼變成藝術品呢?”“泥土要揉到‘三光’就像侍弄莊稼一樣,得有耐心。”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大家紛紛動手嘗試泥塑手作,用泥土製作他們心目中的稻穗。工作室外面,也是熱鬧非凡。“這是我們以前的小學,現在大變樣咯。”“我以前在這個教室上課,現在還放了好多展品哦。”隨行學生家長饒有興趣地向親朋介紹,從閒置的村小學校盤活利用爲再生稻歷史文化基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機械化生產,李子村文化的韌性,既紮根傳統,又不斷新生。

當泥土遇見稻粱,當傳統邂逅新生,農耕文明的火種便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繼續燎原。李子村幹部表示:“土地是我們的根,稻子是我們的魂,非遺是我們的脈。今天的活動讓老祖宗的智慧在孩子們手中‘再生’,這就是我們李子村最珍貴的‘新生’。”(邱靖添、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