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人祥親揭胃癌心路歷程 醫示警「長期胃痛」爲重要警訊

▲莊人祥自曝罹患胃癌,但經過治療後恢復良好。(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衛福部次長莊人祥昨深夜於臉書自曝罹患胃癌,坦承去年初在疾管署署長任內確診,還好「祖上有燒香」,經過臺北榮總的治療和家人的支持,目前恢復良好,感謝長官、同仁與好友在這段期間的鼓勵。

對於莊人祥的治療狀況,臺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迴應,感謝莊對於該院醫療團隊的信任,目前他的狀況穩定,其他細節基於隱私權益,不便透露。

胃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根據國健署2024年最新統計,當年死亡人數排第8,造成2221人死亡。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戴鋒泉指出,雖然歐美國家近20年間因飲食與食物儲藏方式改善,胃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但在臺灣仍屬高死亡率疾病,民衆仍須提高警覺。

戴鋒泉表示,胃癌的主要成因包括幽門桿菌感染、長期食用高鹽或煙烤食物、酗酒與抽菸習慣,以及胃瘜肉與遺傳體質,其中40歲以上民衆感染幽門桿菌的比例超過5成,約7成胃癌患者與此菌有關。

針對胃癌種類,戴鋒泉說,可分爲「腸型」與「瀰漫型」2大類,前者多見於男性及老年人,常源自萎縮性胃炎或瘜肉等前驅病竈;瀰漫型則多見於年輕女性,即使沒有明顯病史也可能發生。

戴鋒泉強調,多數胃癌病人初期無明顯症狀,可能僅覺得上腹隱痛、脹氣或食慾變差,用抗潰瘍藥可暫時緩解,故容易延誤診斷,往往直到體重驟減、出現吞嚥困難、持續嘔吐或腹水時才確診,但多已屬晚期。研究顯示,胃癌細胞從形成到出現症狀可能歷時近20個月,從症狀出現到確診平均再延誤6至8個月。

對於治療,戴鋒泉則說,第一次治療決定多數病人的命運,只要能早期發現、及時手術,5年存活率可達5成以上,而臺灣經多年努力,治療成效已明顯提升,但最關鍵仍是早期診斷,提醒民衆若長期胃部不適、消化不良或體重無故下降,應儘速接受胃鏡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