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走在鋼索上的國民黨新主席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日昨拜會國民黨立法院黨團。記者曾吉鬆/攝影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充斥矛盾訊息,解讀方向有機會決定未來總統大選風貌。「君子慎始而無後憂」,新主席在謝票、撫平選舉恩怨的人事問題之餘,在兩岸事務上,正走往過半數黨員支持意向的調整風向,外界應該要多給她一些時間。

黨員給她的過半數支持,當然是希望重返執政。過去常有人說,國民黨主席選舉屬「封閉式小圈圈選舉」,甚至污名化投票率較高的黃復興黨員,想像他們是保守反動力量,再加上「黨意能否代表民意」質疑。這類說法把黨員暗示爲不顧現實的教條主義者,因之選出的黨主席也不能反映臺灣主流民意。

先不管同樣質疑,爲何不能用於臺灣其他政黨,至少近幾次藍黨主席選舉,最後當選者,多是在登記候選人中,其經歷與實力是最可能帶領黨獲取執政權的人。以二O一七年吳敦義競選主席爲例,他當時是黨內最孚衆望的本省籍政治人物,得票率也輕易過半,甚至在黨員數最多的高雄市,幾個黃復興黨部集中的區域也獲得壓倒性票數。換句話說,多數黨員是有大局觀的,渴望黨有重新執政機會。經過這幾年波折,意志只有更加堅定,鄭主席纔會有如此突出的得票率。

而此次投票,多數分析黨員是因候選人選前表現於外的形象,「看起來」有機會與綠營一拚,非以其經歷或政策路線決定投誰。但若想執政,重點恐怕還是政策,尤其是兩岸路線。此次選民意向與政策路線其實有些矛盾。直白點說法是,相對於郝市長兩岸政見比較接近當前臺灣多數民意,鄭主席外在看似求新求變,可是其選前論述走的卻是傳統路線;還讓人分不清的是,外界從領導們的發言與候選人背後支持者來解讀,未來究竟是連繫、馬系,還是洪系將主導兩岸政策內涵?更現實的問題是,這些傳統路線可以吸引多數選票嗎?

選後鄭主席似乎已注意到符合當前民意期待的重要性了。她接受專訪談到是否赴中國大陸與習見面時表示,「這當然要」,另方面則又強調,如何成功凝聚臺灣主流民意,這非常重要。

爲免日後爭議太多,相信鄭會在以下兩議題上好好發揮,以便爲重新執政鋪平道路:

一、對「內」擦亮中華民國招牌:藍營堅信中華民國派纔是臺灣主流民意,但在兩岸執政黨壓力下,「中華民國」甚或「中國」,其含義已被扭曲太過。新主席以「各表一中」回覆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賀電起手式下,接下來該怎麼發展論述?如何讓多數人瞭解,其所主張的「中華民國」與「中國」,纔是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唯一道路?甚或打算換方式表述?

二、對外捍衛臺灣資產發展:面對兩岸經貿萎縮、中共或大陸社會對解決兩岸問題的急迫感、「讓美國再次偉大」對臺的無限需索,乃至於大國競爭變局,國民黨如何帶領檯灣左右逢源,堅持發展路線,而不是僅僅承受美陸兩邊壓力?

鄭主席選後路線立即的微調,讓人覺得身段柔軟,也是知曉兩岸路線重要性的明白人。然而,這時應該呼籲對岸有識之士:在藍營新主席揮出「各表一中」起手框架之後,是否該有智慧的迴應、讓條路給鄭主席,發展凝聚臺灣主流民意論述的空間?這將會爲臺灣未來大選鋪出坦途,否則,恐怕會有讓北京更不希望看到的情形出現。兩岸和平發展,又到了變化的關鍵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