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閃兵風暴下的信任危機

檢警偵辦閃兵集團案,檢察官復訊後諭令陳柏霖以50萬元交保。記者餘承翰/攝影

臺灣社會近來掀起「閃兵風暴」,從藝人造假病歷到醫療體系被滲透,已不僅是一樁娛樂新聞,而是一次全國性的道德地震。當人們以爲兵役問題只是制度的技術瑕疵,實際上它揭露的是社會信任的破壞、菁英階層的特權思維,以及國家榮譽感的流失。

在過去,服兵役象徵着一種成年禮,也是一種承擔的證明。許多上一代人或許曾在戰地聽着炮聲入睡,也曾把「盡義務」當成一種自豪。如今的年輕世代,卻一邊高喊「主權」、「獨立」,一邊又以各種藉口規避兵役。這種矛盾心理,不只是逃避義務,更是對國家責任的無感。若連最基本的國防義務都無法擔當,又何來捍衛自由的決心?那句古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在此刻顯得格外刺耳。

問題並非僅在於個人的選擇,而是制度性縱容的惡果。當妨害兵役治罪條例的刑責最高五年,但實務上多以罰金了事,所傳遞出的訊息就是「有錢就能自由」。於是逃兵者只需繳幾萬元,幾個月後仍能在螢光幕前談笑風生。法治的威嚴被稀釋成交易,誠信變成可量化的代價,這樣的社會要如何培養真正的公平感?刑罰之所以存在,不僅是懲罰,更是教育與警醒。若法無嚇阻,信任自然潰敗。

這場風暴更揭示醫療倫理的潰堤,當部分醫師願意爲金錢與人情違背專業,開立虛假診斷書以協助免役,不只是違法,更是對整個醫療體系的背叛。醫療的根基在於誠信,一旦這種信任的橋樑被摧毀,社會就會陷入集體懷疑。從老人巴氏量表、身心鑑定到兵役檢測,若「證明」都能被買通,那每一張公文都失去了公信力。當醫療倫理被市場化,正義也就難以存活。

在道德層面上,藝人閃兵尤爲嚴重。身爲公衆人物,他們擁有比常人更多的影響力與話語權,理應以身作則,卻反以名氣與金錢爲盾,規避最基本的公民義務。更荒謬的是,社會竟對此逐漸麻木,甚至繼續給予舞臺與掌聲。當失信者仍能享受光環,信實者就顯得愚笨。若社會不再懲戒錯誤,而是以娛樂的心態淡化不義,便是在集體墮落。

特權階層的「豁免思維」更是此次事件的根源之一,那些擁有資源與關係的人,不把服役視爲責任,而當成「沒必要的浪費」。這樣的心態反映了一種階級傲慢,有能力者不願與平凡人共苦。當「懂門路」成爲成功的捷徑,整個制度的公正性也隨之崩壞。若社會名流都造假脫罪,又如何要求基層青年忠誠於國?

要改革,不只是修法而已。國防部長提出加嚴體位標準、強化複檢制度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重建「榮譽」的觀念。在韓國,藝人若逃兵,幾乎等於被社會封殺;而在臺灣,逃兵者還能繼續上節目。這樣的文化落差,令人汗顏。當兵不該只是「義務」,而應是一種值得驕傲的奉獻。若社會能讓服役成爲榮譽的象徵,而非被動的負擔,青年自然不會把它當作逃避的目標。

面對這場信任危機,政府、司法、媒體與教育都該負起責任。司法要展現公正,不再讓金錢成爲護身符;政府要檢討體制,堵住醫療與行政漏洞;媒體要負起監督責任,而非消費醜聞;教育更要重新強化公民倫理與國家認同。國防不僅是軍事議題,更是道德議題。當信任崩塌,國家也就失去了靈魂。

社會的復原從來不靠懲罰,而靠價值的重建。真正的愛國,不是口號,而是行動。當每一個人都願意履行自己的責任,誠實面對制度,這個國家纔有可能重新贏回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