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AI不反駁只討好 脫離現實
AI虛擬人物,可與使用者溝通、互動。(本報資料照片)
近年隨着生成式AI等興起,許多學生若有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等議題,基於匿名性等,反而會向AI尋求協助。臨牀心理師陳品皓說,對於人際關係網絡不佳或不敢開口的人而言,AI提供低成本管道,但人類發展複雜且涉及多重因素,只有專業心理資源才能統合並給予適當建議,AI不反駁只討好,遇到問題需要現實校正才能平衡。
學生孟孟表示,雖然近年社會較能接受心理健康議題,但校園仍對身心狀況敏感,往往會被認爲矯情、太脆弱,只要求助便可能會被貼標籤,因而多數同學會選擇使用匿名性較高的AI,不用擔心被批評、被投射異樣眼光,但坦言使用一段時間後,認爲AI往往只是順着使用者,仍無法理解真正感受。
臺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啓清於《親子天下》的報告中就提及,當孩子在現實得不到情感滿足時,會轉向數位世界尋求慰藉與安全感,因爲AI的隨時陪伴,填補着因巨大課業壓力而被犧牲的真實友誼空缺。
政治大學學務長、AI專家蔡炎龍分析,當學生的能力尚未成熟,分不出資訊內容好壞,顯示多數學生僅將AI視爲權威的「答案機」,而非需要使用者謹慎判讀的工具,這成爲數位素養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大數據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胡筱薇則觀察,AI太過方便,「偷走了孩子困惑的權利」,讓他們不願多想便直接尋求答案。
兒盟政策發展處副處長李宏文呼籲,目前多數青少年對情緒困擾沉默主因就是污名化,除了應要消弭公衆污名,更要正視AI求助趨勢,放寬未成年人使用線上諮商服務。